登录

用名 *
密码 *
使用合作帐号登录

近期资讯

汇游徐家汇丨立足海派文化之源,看梧桐叶落,品“城市之书”

本期主题《梧桐落叶话徐汇》

10月27日(周六),汇游徐家汇活动如期而至,与广大市民游客在圣母院旧址(上海老站)相聚。活动现场,上海市文物保护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全国文物系统先进工作者冯志浩,通过对建筑的情节化解读,为大家再现了徐汇之源独具魅力的文化特色。

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建筑是城市这本书中精彩的章节与插图,是一座城市活着的历,每一栋都留存着自己独特的魅力。明代著名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在龙华地区长大,是地地道道的上海人,因此人称“徐上海”。江南棉纺织产业离不开黄道婆科学改良的棉纺织技术……这些智慧伟人的诞生,离不开对知识的探求与摸索,而科学教育的普及正源于一场名为“江南科学计划”的实施,中西方文化的智慧仍在这一栋栋建筑中闪烁……

近代以前,徐家汇区域为沪西荒僻之地。1847年,耶稣会会院在徐家汇建立,此后教会在徐家汇开展江南科学计划,并陆续兴建一系列的科学、文化、 教育、宗教和慈善机构。一批专事以文传道、以学道的耶稣会士在徐家汇传播西方文化的同时,也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至二十世纪初,徐家汇成了西学东渐文化输入的重要窗口。

科学文化机构

徐家汇藏书楼,1847年,天主教耶稣会在徐家汇会院藏图书。1867年初建藏书楼,为中国最早的近代图书馆。1897年翻建新楼。

徐家汇博物院,1868年,韩伯禄创建徐家汇博物院,是中国最早的自然博物院,1883年,新院舍落成。

徐家汇观象台,1873年,高龙磐创建徐家汇天文台,是亚洲最重要的天文机构。1875年起,气象预报服务。

徐汇公学,1850年创建,原名圣依纳爵公学,中国内地创办最早的西式学校之一。

启明女校,1904年创办,专教外女生,现为上海市第四中学。

思小学,1884年初设蒙学(小学),1910年取名为类思小学。1925年为徐汇师范附属小学。1932年,徐汇师范更名为汇师中学,类思小学随之更名为汇师小学。

震旦学院,1903年,马相伯捐资创建。1908年迁至卢家湾,1928年更名震旦大学,1952年改为上海第二医学院。


宗教机构

大修院,培养高级神职人员。

小修院,培养初级神职人员。

耶稣会神学院,供全国和亚洲的耶稣会士进修之用。

圣衣院,隐居苦修的女修会。

耶稣会总院,1847年迁至徐家汇,1860年在肇家浜西建四层大楼。

徐家汇天主堂,1847年由范廷佐设计。新堂由英国设计师道达尔设计,为哥特式建筑,1910年落成,号称“远东第一大堂”。


慈善机构

圣母院,1855年由薛孔昭在青浦横塘创办。1864年迁至王家堂,1869年复迁徐家汇。院内设有崇德女校、启明女校、育婴堂和众多作坊。现存四层白色楼房建于1929年。

土山湾,土山湾在徐家汇南半里许,历史上,肇家浜和蒲汇塘在此拐弯相遇。十九世纪上半叶,因疏浚河道,堆泥成埠,积在湾处,此处得名“土山湾”。

清同治二年(1863),徐家汇天主教得土山湾地块约八十亩。次年,天主教在土山湾建孤儿院,称为“土山湾孤儿院”。


【一座塔】溯源千年

巍然伫立于千年龙华古寺前的龙华塔,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于龙华塔建造的历史年代,有很多传说,可以实的是,唐乾符二年(875年),龙华塔毁于黄巢起义时的兵灾——也就是说,最早的龙华塔至少是在唐代乾符年之前建造的。经过了一百多年,直到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年),被毁的龙华塔才由吴越忠懿王重建起来。因此可以印,现存的龙华塔是宋代建造的。

龙华因庙兴市,因市兴镇。早在唐代出现的龙华庙会,至明代,已由礼佛的单一庙会发展为集香火、游春、庙市为一体的综合性庙会。作为华东地区著名的传统庙会之一,上海龙华庙会对于上海乃至长三角地区曾经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一个人】衣被天下

黄道婆,是一个被载入史册的名字,这位我国古代杰出的纺织技术革新家,祖籍正是上海乌泥泾人(徐汇区华泾镇)。如今,你还可以在华泾镇看到集黄道婆墓、纪念馆、园林为一体的纪念园,上海植物园内也设有为她而建的黄母祠。

黄道婆因家境贫困,少年时流落崖州(今海南三亚市), 学了一手纺织的好本事,回到家乡后,她将本领无私传授给大众,织出精美的“乌泥泾被”和松江布,远欧美,改变了江南经济结构,推动了江南一带棉纺织品产业的兴起与繁荣发展。

【一条路】永不拓宽

上海有64条永不拓宽的马路,其中武康路因其独具魅力而成为著名的旅游目的地。武康路虽历经百年,至今仍弥漫着城市的岁月风情,镌刻有历史发展的深深印记。

今天我们沿着武康路缓步慢行,仿佛在穿越上海百年的时光隧道。马路两旁高大粗壮的法国梧桐树遮云蔽天,掩映着幢幢形态各异、错落有致的西式花园洋房和豪华公寓。其中的丁香花园、巴金故居总是为人津津乐道。

在武康路最北端紧靠着华山路849号,是上海滩第一座中西合璧的花园别墅丁香花园,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所建,它也曾是新华影业有限公司制片厂的厂址。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中国现代文学大师巴金居住在武康路113号的这座小院内,院里两棵高大的广玉兰备受他的偏爱,在这所红瓦坡顶的花园洋房内,他顽强抵抗帕金森病,用一颗赤诚之心写成《随想录》五卷,被海内外文化界誉为“讲真话的书”。

武康路末端的诺曼底公寓(今武康大楼)为上海最有名的外廊式公寓。著名影星吴茵和王人美、著名电影艺术家郑君里、赵丹和黄宗英以及王文娟夫妇、秦怡等都曾居住于此。

目前,徐汇区已公布名人旧居84处,其中33处是以名人名字公布。名人故居是历史上文人墨客和政治家等具有一定影象力的人物曾经居住的地方,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也是历经了岁月的洗刷依然记录和留下的与这些人物相关的点点滴滴,这些遗存无论在精神上还是物质上,都可以映衬着我们的历史,是我们不可忽视的珍贵记忆,是具有珍贵价值的文化遗产。

圣母院旧址(上海老站)

地址:漕溪北路201号(近南丹路,地铁1号线徐家汇站9号出口)

游客参观时间:10:00-11:00,14:00-16:30


海派之源

The Cradle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问卷调查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