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用名 *
密码 *
使用合作帐号登录

近期资讯

我和徐家汇丨讲述人:薛勇

汇集才思灼见,感受海尚气场。《我和徐家汇》邀沪上闻人学者、能人巧匠,讲故事、溯根源、话神奇,描绘海派文化策源地之美,讲述“我”和徐家汇故事情缘。

薛勇

上海历史研究专家、上海市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1981年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分校(今上海大学)历史系,同年入上海市文物管委员会,参加筹建上海历史文物陈列馆(今上海市历史博物馆的前身),从事上海历史、中华文化风俗历史研究。现在担任的社会职务主要还有:上海市规划委员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地名学会副事长等。已经出版的著作有《外滩的历史与建筑》《上海租界史话》《上海洋场》《薛勇说老上海丛书》等60余本;主编《上海文化源流词典》《上海掌故大词典》等。


《忆徐汇“高人”爆重阳“新料”》

2017年10月的最后一个周六,薛勇先生曾在汇游徐家汇活动上,为听众带来关于重阳节的有趣故事和传说,拓展了大家对重阳节文化的再度探寻与认识。

其实,作为老上海历史研究翘楚,薛勇先生对徐家汇也有着很深的了解,一同来听一听他的故事吧……


我和徐家汇

我以前住虹口,现在住普陀,与徐汇隔区,我根据自己专业的角度,讲一点我与徐汇的故事。

若干年前,著名广播节目主持人金亚女士问我,她在衡山路采访的时候,当地人告诉她,以前,当地人把衡山路高安路一带叫“圣乔治”,他们也不知道这个“圣乔治”地名是怎么来的。于是,金亚女士求教于我。

我们知道,早在1848年,美国基督教传教士文惠廉就从上海道台手里获得苏州河北岸的虹口土地,建立“虹口美租界”,由于当时的美国政府规定不能在外国建立殖民地,1863年,美租界与英租界合并,称之为“英美租界”,也就是后来的“公共租界”。美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实力较差,在上海的美国人地位不高,他们往往追随英国人,许多国家的侨民把上海的美国人称之为“半吊子英国人”,美国侨民也十分沮丧。

1947年地图中的衡山路美国人学校和国际礼拜堂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远离欧洲战场,美国不但没有遭到战争的破坏,反而成为欧洲战场的军火和战争物资商而发了大财。战争结束后,美国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从而激发起美国人的爱国主义热情。美国政府和在上海的美国人希望并计划在上海建立一个“美国人社区”,这个计划包括建立一个可以与英国人、法国人媲美的美国总会(今福州路209号,曾经是上海高级人民法院所在地)、一个美国乡村俱乐部(哥伦比亚总会)、一个美国人学校(位置即现在衡山路10号的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和一个美国社交会堂(今衡山路国际礼拜堂),其中,美国人学校和国际礼拜堂建在贝当路(今衡山路)的南端,于是,在贝当路贾尔业爱路(今东平路)一带形成了一个美国人居住集中的美国人社区,美商中国营业公司(China Realty Co.,Ltd.)在这里投资建设了许多花园洋房和公寓住宅,现在衡山路303-307号西湖公寓原名“华盛顿公寓”(Washington Apartments),当然是以美国首都华盛顿命名的;衡山路311-331号的集雅公寓,它的英文名称叫Georgia Apartments,就是以美国佐治亚州命名的,应该叫“佐治亚公寓”才对。这里的住基本上就是清一色的美国人。

衡山路集雅公寓的英文名称是Georgia Apartments

问题在于Georgia 在英文里也多用于女子名字,中文通译为“乔治亚”,它的发声与英国男子名字George(乔治)相近,而基督教中的“圣乔治”(St. George)的名声更大,于是,Georgia Apartments被许多上海人的“洋泾浜语”称之为“圣乔治公寓”,一些自以为“老克勒”,而又不知道集雅公寓真正的英文名称的人,就把集雅公寓叫“圣乔治公寓”,当然,所谓的“圣乔治公寓”附近一带也被叫“圣乔治”。

衡山路主建筑是集雅公寓,后面是华盛顿公寓

海派之源

The Cradle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问卷调查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