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徐家汇丨讲述人:黄树林
汇集才思灼见,感受海尚气场。《我和徐家汇》邀沪上闻人学者、能人巧匠,讲故事、溯根源、话神奇,描绘海派文化之源的美,讲述“我”和徐家汇的故事情缘。
黄树林 我与《徐光启传说》 作者:黃树林 清皇太极为报私仇,令掘除徐光启墓,当地百姓是如何与官差斗智斗勇的?这是我撰文的《徐光启传说》连环画中的内容片段,2012年,《连环画报》分两期全文刊载。一位专家学者看了后说,它解答了自己多年来有关徐光启墓被盗的疑问,并表示要将其收到自己的有关著述中。
阁老坟山(今光启公园)在蒲汇塘北侧,我出生在与此河一脉相连的塘子泾。五六岁时常跟我哥哥等一帮男孩到阁老坟山,哥哥还抱我骑过墓道上的石马。十二三岁时,阁老坟山被夷为平地,石人石马不见踪影,我们在那儿追逐玩要。虽然当时对徐阁老不甚了解,但曾听大人说,平时吃的山芋来源于阁老,幼小的心灵便埋下了崇敬先人的种子。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为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有关部门开展了一场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有两百万民间文艺工作者参与的民间文学普查。1986年,我从徐汇区图书馆调到一墙之隔的区文化馆(两馆馆址为今徐家汇美罗城)兼任区民间文学三集成办公室主任。
对民间文学我是门外汉,经常跟着俞思阳等几位从事民间文学的老同志,冒着酷署严寒到街头巷尾寻觅采集民间故事、歌谣、谚语。普查中,我留意到徐镇、漕北两个街道最初上报时,都没有提及徐光启的故事。我对这两个街道的普查员说,因徐阁老得名的徐家汇地区不应该没有伟人的故事啊!
不久,消息传来,两个街道都有老人知道徐光启的故事,我们如获至宝。记得那一年七月伏天,在徐镇街道的办公室里,一台嗡嗡作响的电扇,扇出的全是热风。由于祖辈相传,时间久远,两位七十多岁的老人断断续续讲叙,并互相补充。根据普査员老魏的记录稿,我又进行了结构梳理和语句推敲。徐公虽然逝世三百五十多年了,但从两个街道汇总的厚厚一叠口述实录中,我看到民众对伟人真挚的情感。1989年,我们遴选了5篇徐光启传说编入《中国民间文学集成上海卷・徐汇区故事分卷》。
20年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启动了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要求徐汇区编写《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徐汇卷》。接到任务,我首先来到区文化馆档案室,但大失所望,1989年三集成普查资料全部失踪。正在束手无策之时,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原秘书长带来希望。不久,我们在原市文化局堆满杂物的梅陇仓库,翻到了10个街镇23册(其中徐镇1册,漕北2册)的三集成油印本。我将新收到的徐光启故事2篇,加上以前的5篇,一起编入《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上海・徐汇卷》。
那年春节刚过,徐家汇街道领导酝酿编写一套宣传徐家汇历史文化的连环画。我承担了徐光启、马相伯的文字稿本。功夫不负有心人,收集了近三十年的徐光启故事,总算有“用武之地”了。我将收集到的龙显、拦轿、娶亲、摆渡、突围等故事,再补充我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时,陆续收集的有关徐光启的文献资料共12篇,编撰为《徐光启传说》。这些传说从民间传统的视角,勾勒出了一代名相、农业先驱者和爱国科学家光辉的形象。《徐光启传说》连环画出版后,受到中小学生和中老年朋友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