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钢琴随笔写给衡山路的“情书”,娓娓道来“贝当路”的往事
世上的情书有万千种,唯有音乐无言却风情万种,一个今年刚刚29岁的年轻人,在长达5年的时间里,谱就150多首献给上海的“情书”。
毕业于上海音乐学院的罗威创作的《钢琴随笔》系列,在网络上的总听已接近3亿。其中一曲《衡山宾馆外的梧桐和午安》,正是一封写给衡山路的“情书”。
就像诗人随手写诗,作家每天写日记,罗威即兴演奏他的《钢琴随笔》。“大部分这样的曲子,只是记忆中很小的片段,或者是一刹那感觉。”11月的衡山路,繁密的法国梧桐挂上了多彩黄叶,有风吹过,旋转,飞舞,飘落街头。来不及清扫的叶,才是最美的秋。
时光之轮回转至1922年,这条由法公董局修筑的小马路,名字还叫“贝当路”(Avenue Petain)。贝当,是一战时法国陆军总司令的名字。1943年10月,贝当路更名为衡山路,东起桃江路,连接宝庆路,西达华山路,全长2046米,被誉为上海最富风情的马路之一。
(资料图)
衡山路修筑时,按照欧洲城市以教堂为中心的规划构思,将徐家汇天主堂的钟塔作为对景和地标,马路两旁种植了浪漫的法国梧桐。延续至今的绿荫夹道依旧遮天蔽日,与咫尺之遥的徐家汇商圈的繁华,一同演绎着这座城市的活力与温度。
公董局管辖期间,在贝当路转角只准发给西式房屋执照,贝当路两侧如要兴建中式房屋,则须考核新建筑物之外观务必与邻近西式房屋互相协调和谐。
当时上海滩首屈一指的大银行法国金融机构万国储蓄会出资建造了一系列以法国地名命名的公寓,以吸引法国人入住,设计师也多是来自法国建筑事务所。其中,衡山路534号的毕卡第公寓便是以法国北部一大区名命名的。中西文化的交流与交锋,为衡山路铭刻下了独有的繁华与沧桑。
(资料图)
衡山路辟筑之时,正在世界舞台上崛起的美国人开始向沪西集中迁移。美国人抢先入贝当路的56余亩土地,建设上海美国人学校新址,也称美童公学。现为衡山路10号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上海船舶设备研究所(704研究所)。
(资料图)
(资料图)
原名华盛顿公寓的西湖公寓,以美国佐治亚州命名的的集雅公寓,当时的住来自世界各国。
从昔日的贝当路到今日的衡山路,衡山坊、永平里相继成为这条小马路独具魅力的新地标。衡山路十二号豪华酒店的外墙,用20000多块意大利进口的天然赤陶砖铺就,衡山路8号工地外墙换上了艺术新装,更为精致高雅的衡山路,最适合在这个金秋缓步慢行,每一次驻足都是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