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登录

用名 *
密码 *
使用合作帐号登录

近期资讯

海派之源-徐家汇源丨强国必先强教育,马相伯散尽家财办学堂

1851年,12岁的马相伯做了一个决定:从家乡丹阳马家村(今江苏丹阳)徒步走到上海去求学。他将滚滚的长江水抛在了身后,迎面而来的是一望无际的星辰大海。曾有历史学家说:“这一走,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不可或缺的人物走进了历史。”马相伯的一生,无论是勤奋学习、办学育人,还是抗日救亡,都展现了其作为教育家、思想者、爱国者的信念与睿智、执着与博厚。

“自强之道,以作育人才为本;求才之道,尤以设立学堂为先。”马相伯,因投身洋务运动不顺,转而践行教育救国,先后创办震旦学院、复旦公学(复旦大学前身)。

作为教育家的马相伯,可谓是开创了中国教育史的一个时代。同时,也使得徐家汇成为了中国近代新式教育的发源地,徐汇公学是改良书院的先锋,震旦学院是法式学校的典范,复旦公学是“中体西用”教育理想的融合范本。

马相伯精通8国语言,在当时的中国是无人能比的全才。1871年,32岁的他担任了徐汇公学的校长。马相伯晚年的时候,题写了“汇学”二字,现就镌刻于徐汇中学门口。“汇学”之意,一为学校简称;二为办学之道,意蕴古今传承,东西汇通。 徐汇公学在他的带领下蓬勃发展,人才备出。

徐汇公学(1850)

1900年,60岁的马相伯将自己的全部家产——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多亩良田,尽数捐献给天主教江南司教收管,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并立下《捐献家庭产业兴学字据》,“慨自清廷外交凌替,一不知公法,二不习制造……愿将名下分得遗产,悉数献于江南司教日后所开中西大学堂收管,专为资助英俊子弟资斧所不及……自献之后,永无反悔”,规定该产业所产生的资金,一律作为中西大学建成后的学生助学金。他觉得中国的落后不在军事,而是落后在教育上,其爱国心和致力于教育救国的心思,可见一斑。

震旦学院旧照

1902年初秋的一天,蔡元培来访,希望马相伯教他拉丁文。当时,蔡元培在南洋公学(即现在交通大学)任教。后来,为了方便学习,蔡元培又找来南洋公学24名学生一起跟马相伯学拉丁文,这些学生中有黄炎培、李叔同和邵力子等。

1902年年末,南洋公学爆发学潮,校方宣布开除五班全体学生,总教习蔡元培和众多学生愤然离校。蔡元培来见马相伯,介绍20多名学生向马相伯求学,同时邀请马相伯出面办学。马相伯欣然允诺,办学堂是他晚年的梦。

马相伯与学者们

1903年,马相伯出资租用徐家汇老观象台(上海徐家汇观象台旧址)东边一间余屋,创办了中国近代第一所私立大学——震旦学院(1928年改称震旦大学),“震旦”取“东方日出,前途无量”之意。马相伯亲自任监院(即校长),并亲手制订章程。梁启超曾著文庆贺:“今乃始见我祖国得一完备有条理之私立学校,吾欲狂喜。”

1903年3月1日,是中西合办的震旦学院开学之日,学生多达100余人,有不少还是从云川甘陕等偏远之地赶来的学子。

马相伯主持校政与众不同,颇有特色。他公开宣布不让一切宗教教义进入学校;他制订了三条教学原则: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他还挑选英国上乘的文学作品作为教材。

马相伯《我们的教育》

1905年春,耶稣会欲改震旦为教会学校,以让马相伯“养病”为由,改变办学方针,另立规章。学生大哗,群情激愤,摘下校牌,全体退学。

邵力子、于右任等7名学生受全体退学学生委托来见马相伯,他们含泪把签名信笺递给马相伯,说:“马院长,我们已经退学了,但是我们还要读书!”马相伯看到退学学生签名簿时,老泪纵横。为不耽误学生学业,即使家无余财,马相伯还是下定决心另起炉灶,准备建立一所由中国人独立自主创办的新型大学。于是,在严复、张謇、熊季廉、袁希涛等一众社会名流的帮助下,复旦大学的前身——复旦公学,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创立了。

复旦大学旧照

校名“复旦”二字选自《尚书》名句“日月光华,旦复旦兮”,意在自强不息,寄托当时中国知识分子自主办学、教育强国的希望。

复旦建校紧锣密鼓,从制定教学课程到聘请教师,从寻找校址到招收学生,时年66岁的马相伯念兹在兹,殚精竭虑。

1905年9月14日,复旦公学正式开学,学生分为五班,共170多人。马相伯亲自上课教授法文,上课时坐在讲台上,鼻子上架着大大的铜边眼镜,“口说指画,不以为苦”。

马相伯与于右任

辛勤的耕耘换来了丰硕的果实,复旦公学人才辈出。1908年至1911年,高等正科毕业共56人,直接赴美留学及任驻美公使的有6人,供职外交部、司法部、教育部和交通部等的有5人,任北大和复旦等高校教员的7人,其余大多供职于省立中学等,优秀的毕业生有于右任、邵力子、陈寅恪和竺可桢等,他们都成为中国现代文化苍穹中光芒耀眼的星座。

马相伯与学生们

曾经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学生一直在私塾、科举、仕途的枷锁下,闭门攻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为求功名谋富贵耗尽青春年华。而马相伯创办的复旦公学,则贯彻了他坚持崇尚科学、注重文艺、不谈教理,“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的教学宗旨,开启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新纪元。

- TIPS -

徐汇公学旧址(崇思楼)

地址:虹桥路68号

交通:地铁1/9/11号线,徐家汇站20号口出,步行2分钟可达

温馨提示:即日-至8月31日徐汇公学旧址因内部修缮闭馆,暂不对外开放

海派之源

The Cradle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