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登录

用名 *
密码 *
使用合作帐号登录

近期资讯

国内唯一跨越三个世纪的高等学府,就在徐汇!

日前,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红太阳广场举行揭牌仪式。

1896年,盛怀宣奏请清政府同意在上海创办清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是近代最早由中国人创办的两所大学之一。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早期建筑作为近现代中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跨越三个世纪、保留发源地与早期办学地的高等学府所在地。

上世纪30年代校园全景

不同时期风格各异的建筑并存,一定程度展现了上海地区近现代建筑的发展变化历程,见证了中国高等教育的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变革,是近代中国社会发展、校园发展历程的印证。现在就跟着小编的步伐,一起来看看这些有故事的建筑吧!

上海交通大学早期建筑包含:老图书馆、新中院、中院、新上院、工程馆、科学馆、北四楼、执信西斋、文治堂、总办公厅、体育馆、新建楼、盛宅、华山路校门、史穆烈士墓、五卅纪念柱,共计16处文物本体。

 


老图书馆


老图书馆建成于1919年,这里既是藏书看书之地,也曾是上海乃至全国各种工业展览会的重要展馆。1995年老图书馆照原状大修后,楼内新设校史博物馆。校史馆于1996年4月8日百年校庆之际开馆。


校史馆展厅保留了原有室内建筑风格,以丰富的实物、大量生动的文字说明及多媒体设备,展示了学校110余年的办学理念与发展历程。
中院


中院是校园内唯一一座建于19世纪的最古老的建筑,也是中国大学中历史最悠久且沿用至今的建筑之一。

中院建成初期主要供南洋公学办公和中学、小学部、师范院教学使用,集教学、办公、食宿等功能于一体,后来中院成为大学教学及办公用楼。中院是交大初创时期的见证者,在此发生过很多重要历史事件。

20世纪60年代初,学校对其进行了大修。1999年,中院建成100周年纪念之际,学校又对其进行了原复性大修,“南洋公学中院”的石刻楼铭得以重新显现。

新中院

新中院建于1910年,最初是用于附属中学学生住宿,故名新中院,是徐汇校区第一栋独立的学生宿舍。

2003年,董浩云航运博物馆在此落成。一楼为中国航运史馆,二楼为董浩云生平陈列室,浓缩了“世界七大船王之一”董浩云的一生,馆外南侧有船锚雕塑,高达4.8米,于2003年建成。

新上院、文治堂

新上院原址曾经坐落着上院。1896年,盛宣怀创建南洋公学,将公学高等教学部命名为“上院”。

1900年,上院建成,由美国人福开森设计,底楼中央是一个可以容纳500人的大礼堂,为纪念老校长唐文治而被命名为文治堂。

20世纪50年代初,上院因基础沉降,学校决定拆除并在原址重建,新建的上院称为新上院,现为学校主要教学楼之一。

工程馆

工程馆于1931年底落成,由著名建筑大师邬达克设计,是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最现代化的教学和实验大楼,是专家教授、学术团体举办学术报告、讲座的重要场所。

1948年为纪念老校长叶恭绰对学校建设的功绩,工程馆一度更名为恭绰馆,1950年后恢复原名。1960年,学校将原本两层的工程馆加盖为三层。工程馆二楼设有叶恭绰半身铜像。 

科学馆

工程馆西侧的三层小楼为科学馆。为纪念前校长孙科(孙中山之子,民国首任铁道部长)对学校建设做出的功绩,曾命名为哲生馆(孙科号哲生,并函请近代著名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题写了馆名),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科学馆。


如今,科学馆由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华东分析测试中心、上海交大分析测试中心共同使用,设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微生物实验室”和“DNA分子实验室”。


北四楼

北四楼建于1919年,作为交大的无线电实验室和无线电台使用,拥有我国当时高等学府和科研机构中独一无二的实验设备,见证了交大当年在信息科技方面的领先水平,培养了不少电机及无线电技术人才。

1929年,北四楼扩建动工,由著名建筑师范文照设计。经扩建,小楼东面增加了两间,奠定了今日的建筑格局。小楼的功能和名称数度更改,由无线电实验室、话务楼、老电器楼、机床车间,到现在的北四楼,目前用作法学院的日本研究中心。

执信西斋

执信西斋是为纪念1920年在反对桂系军阀战争中英勇就义的民主革命战士、孙中山先生忠实的追随者朱执信先生的革命精神而被命名。

执信西斋整幢楼呈马蹄形展开,中间为三层,两翼为二层,共187间。始建于1929年,1930年竣工,是当时全国高校中条件最好的宿舍,宿舍内有阅报室、理发室、交谊室、储藏室等,洗手间有冷热水供应。

总办公厅

总办公厅由上海著名建筑设计师庄俊设计,具文艺复兴风格,建成于1933年。为纪念学界先进容闳博士,学校将其定名为容闳堂。最终,办公楼的两个大门上分别刻有“容闳堂”和“总办公厅”两个楼名,后者系胡汉民的手笔。

总办公厅自建成以来,迎接过众多中外嘉宾的到来,这里一直是学校的行政中枢和重要的会议场所。

体育馆

体育馆建成于1925年。体育课在交大建校初期就得到了极大重视。交大学生除了军训外,体育课也可以不受天气影响在体育馆内进行,这在20世纪20年代中国高校里是很少见的。

体育馆曾是交大爱国民主活动的重要场所之一。1947年,学生会曾在体育馆组织举办“五四”文艺晚会,演出《窃国大盗袁世凯》。

新建楼

新建楼于1953年建成,一直作为教学楼使用,从大型教室到小型教室,以及教工休息室等一应俱全,解决了当时因学生增多而缺少教学空间的状况。

随着学校发展,新建楼在西侧先后加建两次,扩展了使用面积。如今,新建楼作为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教学办公使用。

盛宅


盛宅建于1923年,为西式洋房,最初是学校创始人盛宣怀家的私宅。1927年,交大开始招收女生,随着女同学逐渐增多,闲置的盛宅便作为女生宿舍使用。



1938年起,该楼被南洋模范小学长期借用。上世纪50年代,该楼底层被区教育局借去开办虹桥路幼儿园。被学校收回后,曾作过交大成教学院办公用房。在120周年校庆前夕,学校对其进行修缮,现盛宅为校友活动交流中心。
华山路校门


老校门始建于1898年,建校初期的校门采用了中国牌坊式的木质建筑结构。


1934年,1915级校友不忘母校培育之情,捐资重建校门,学校也拨公款,1935年新校门落成,式样仿旧京宫门,无论用材还是用色都具有中国古典的韵味,基本形成现在校门的式样,是交大校园内唯一一座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法式的建筑,以其浓郁的中国古典风格与校园内众多的西洋风格建筑相得益彰,这也许是当初南洋公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办学思想在建筑上的体现。
五卅纪念柱


五卅纪念柱建于1925年,柱高5米,纪念柱镌刻:“五卅纪念中弹穿肠而死者陈虞钦,愤激病狂而死者吴恒慈”。南洋公学师生员工及各界代表为陈虞钦和吴恒慈举行追悼会,学校为他们立永久纪念柱。


烈士墓


烈士墓占地面积80平方米,墓前立水磨石质碑,四角楔形柱,为纪念解放战争时期在上海牺牲的学生运动领袖史霄雯、穆汉祥两位烈士而建立,陈毅题写碑文:“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就义的是值得永远纪念的”。烈士墓建成以来,受到交大广大教职工和一届届学生们的缅怀凭吊,许多入党宣誓仪式在墓前举行。

烈士墓右侧附近有英烈浮雕,于1991年建成,以缅怀自辛亥革命至解放战争时期奉献了青春和生命的校友们。烈士墓左侧附近有杨大雄烈士纪念碑,1948年初建,2004年重建。围绕烈士墓的这些纪念碑柱雕塑,形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园地。

- TIPS -

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


地址:华山路1954号




海派之源

The Cradle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