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登录

用名 *
密码 *
使用合作帐号登录

近期资讯

海派之源-汇游徐家汇丨明星主持人来助阵,岁末年初就是要轧闹忙~


海派之源·汇游徐家汇系列 | 每月的最后一个周六,让我们身处徐家汇源的大气场中,与海派文化相识相逢,和经典时尚相依相伴!

本期主题 -沪语专场迎春活动

2019年12月28日(周六),“海派之源·汇游徐家汇”沪语专场迎春活动在徐家汇社区文化中心与大家欢聚一堂。

现场,偌大的二楼小剧场被市民游客填得满满当当,在故事家龚礼老师和SMG阳阳工作室多位明星主持人的带动下,大家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蜚声海内外的徐家汇,得名于明代著名科学家、军事家徐光启。其著作和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理论的深厚功底,更因善于吸收和借鉴近代西方先进科学和哲学理念,形成了中西方文明交汇下“开放包容”的海派文化所特有的内涵和精神。

海派文化绵延至今,在徐家汇展现了多姿多彩的文化风貌,而厚植于这块土壤中、成长于这片天穹下的“申曲”,也作为一种富有艺术表现张力的海派艺术精品,不断衍生出沪剧、滑稽戏、独脚戏等样式,精彩地呈现于日常生活中。

弄堂里的童谣,曾是一代又一代上海人的美好回忆,朗朗上口的旋律,有的还会有游戏来“配合演出”,小时候听过的沪语童谣你还记得几首?

芳芳姐姐为大家带来经典沪语童谣,当年回响在街头巷尾的沪语童谣《卖糖粥》《新剃头》《哭烛包》等被再次唱响。

在芳芳姐姐先行领唱经典童谣后,勾起了现场阿姨爷叔们的儿时回忆,互动环节更是个个跃跃欲试,争相上台表演并乐在其中。

《哭烛包》

一歇哭、一歇笑,

两只眼睛开大炮,

一开开到城隍庙,

城隍老爷哈哈笑。

 

 

其中,《哭烛包》还被现场改编成了徐汇版:“一歇哭、一歇笑,两只眼睛开大炮,一开开到徐家汇,光启老爷哈哈笑。”对如此接地气的童谣演绎,台下的大家也都不自觉地纷纷跟着节奏一起念了起来。

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清代道光年间,浦江一带的滩簧发展为二人自奏自唱的"对子戏"和三人以上演员装扮人物、另设专人伴奏的"同场戏"。1898年,已有艺人在上海茶楼固定坐唱,称作本滩。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27年以后,申曲开始演出文明戏和时事剧。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

全能开心果彼得为大家带来自称是前一天刚学的沪剧唱段《为你打开一扇窗》,献唱完毕后彼得随机请了几位观众一同PK,没想到上台的都是沪剧爱好者,一个唱得比一个好,其中一位爷叔更是腔调十足,有种时髦版许文强的感觉。PK环节获得掌声连连,好不热闹。

现场观众上台进行沪剧PK

拥有百变嗓音的知衡与随机应变的李强,现场上演了经典老电影片段沪语配音的freestyle,他们洋泾浜的上海话配音,听得阿姨爷叔们笑哈哈。知衡更是自嘲:“用上海话配音不好笑,但是我说的不标准的上海话就很好笑。”

因徐光启的渊源关系,19世纪以来,欧洲的自然科学、工艺技术、教育和西文典籍等相关文化设施于此逐渐兴建交融,酿就了西学东渐、海纳百川的上海“海派文化”,因而徐家汇堪称海派之源。现在,这些历史遗存,都能在徐家汇源景区里有迹可循。


海派之源

The Cradle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