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登录

用名 *
密码 *
使用合作帐号登录

近期资讯

我和徐家汇丨讲述人:王丽萍

汇集才思灼见,感受海尚气场,《我和徐家汇》邀沪上闻人学者、能人巧匠,讲故事、溯根源、话神奇,描绘海派文化之源的美,讲述“我”和徐家汇故事情缘。




640.jpg

王丽萍

1963年7月出生于浙江杭州,毕业于南京政治学院新闻系,国家一级编剧。现任中国电视剧编剧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会长、上海市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

其主要作品有:电影《青春作》《绿色柔情》,电视剧《婆婆媳妇小姑》《错爱一生》《保姆》《谁懂我的心》《媳妇的美好时代》《双城生活》《我家的春秋冬夏》等。作品先后获国内外大,代表作《媳妇的美好时代》获得第四届东京国际电视剧最佳海外电视剧,并在国内获得飞天、金鹰、中宣部“五个一工程”;个人获得飞天优秀编剧、上海电视节白玉兰最佳编剧、中国电视剧20年突出贡献编剧、全国十佳电视剧文学原著、亚洲编剧大会“亚洲文化贡献”、上海文艺家荣誉等。

 

我和徐家汇之

我在徐家汇写电视剧

作者:王丽萍

一个能让人想念、回忆、难忘、絮絮叨叨的地方,就是好地方——比如,徐家汇。嗯,闪回到1997年至1999年间,我跟上海的影视公司合作拍摄电视剧《岁月如歌》《夫妻冤家》,合作公司安排我住的地方,是上海的气象宾馆。

 

那个宾馆,位于徐家汇的天主教堂边。于是,白天我在屋里写作,写累了,趴在窗台上。旁边是所学校,课间的时候,学生们在操场上跑来跑去,好欢乐;上课的时候,隐隐约约还传来歌声……的声音,真是好听啊!

 

640 (1).jpg

 

傍晚,我就出门转转。没几步,是徐家汇轨道交通的1号出口,再往前,就是“轰轰烈烈”的各大商厦。嗯,沉住气,顺着天钥桥路走,滚滚红尘扑面而来。一间接一间的店,商场门口潮起潮落般的音响,既有市井的热闹,又有接地气的实在。熙熙攘攘的人群,夹着各地语言,你能体会到“海纳百川”的味道。不过,我记忆最深的,还是一间叫白玉兰的店,门口有球的,炸得那个金灿灿啊,它胖嘟嘟、圆鼓鼓的,叫人“口水嗒嗒滴”(沪语, 意为馋涎欲滴)!不过我一直到现在还好奇, 这个比人一只拳头还大的麻球,谁能一口吃完?

 

640 (2).jpg

人啊,对陌生城市了解的第一步,往往是从你住的地方开始的。

 

所以,1999年我们全家调来上海后,我就在上影厂对面的漕溪北路上,租了一间二室的房子。因为那时对我来说,在上海熟悉的地方,就是徐家汇。

 

640 (3).jpg

生活是很有意思的。我租的是二楼,一楼的邻居家养了条大狗,一开始还冲我叫啊叫的,时间一长, 我趴窗台看它,它就安静地看着我,两两相望,很有默契。从公寓出门进门,门房间的阿姨永远会客客气气问你一句:“回来了?吃过了?”遇到上海体育馆有演唱会,我就在那边上转啊转的,里面的人唱得如火如荼,我在外边一样听得如痴如醉。

 

640 (4).jpg

 

不知不觉,从陌生到熟悉,从紧张到自如,从不安到习惯,生活就这样慢慢踏实了下来。女儿从市四中学读到了南洋模范中学,又从那里考上了大学;我也渐渐适应了上海的点点滴滴。有趣的是,我会常常在徐家汇附近遇上亲朋好友。上海这样大,徐家汇这样大,能时不时地遇见,一定是好的缘分。一次,我在天钥桥路的邮局里碰见导演黄蜀芹老师,我在前面排队,她在后面,我轻轻走过去让她排前面,她怎么都不肯……还有一次, 在徐家汇的地铁站里,我边上站着郑大圣导演,我们就一起等车,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我们俩曾经合作过电视剧《女子公寓》。还有一次,我在南丹路的一间发店,碰见演我电视刷《2000年我们结婚》里的演员吴静,好吧,我们就一起剪发,一起说着附近的小肥羊火锅……更巧的是,有回张芝华老师约我在徐家汇的“红宝石蛋糕” 店见面,张芝华说,约你在这儿,一杯咖啡加一块鲜奶蛋糕,不到二十块钱,就算互相请客也没有负担。哈哈,原来她也住附近……

 

有好吃的东西,有熟悉的街道,有可爱的朋友……我们对住的地方还能有多大要求呢?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会像一棵树,慢慢地扎根、生长,开出美丽的花朵。

 

640 (5).jpg

 

2010年,我写了一部电视剧《双城生活》,说的是一个北京女人和一个上海男人的爱情故事,可当初给男生角取名字的时候,我咬着笔头“吭哧吭哧”想了半天。

 

640 (6).jpg

 

有一天早晨,我在衡山路上的凯文咖啡馆写作,透过落地玻璃窗,看见车子徐徐开过,散步的人儿悠闲地走过,自行车铃声“滴铃铃”飘过……嗯,有了,男主角就叫“徐嘉惠”。

 

这,是不是一个地方赋予我的灵感呢?有首歌名叫《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那么,我则是“在徐家汇写电视剧”。

640 (7).jpg

 

本篇文章出自《我和徐家汇》

(版次 2014年5月第1版)

640 (8).jpg

《我和徐家汇》


海派之源

The Cradle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