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登录

用名 *
密码 *
使用合作帐号登录

近期资讯

走进徐家汇观象台的前世今生Ⅲ

前几周,小编为大家带来了徐家汇观象台的百年风雨历程。

走进徐家汇观象台的前世今生Ⅰ

走进徐家汇观象台的前世今生Ⅱ

如今,徐台重新修缮并还原至1930年时期风貌,内部打造为气象博物馆,再次为世人展示了关于气象的那段历史与故事。今天,就让我们推开这扇神秘的大门,零距离接触这座百年观象台……

 

推开上海气象博物馆的这座木质大门,

映入眼帘的是地上的32方位罗盘……

从前的天气服务都是针对航海的,

因此门口摆放着航海的罗盘。

有没有被这巨大的罗盘震撼到呢?

 

 

自从1873年开始的年平均温度的变化曲线,

反映了上海百年来的冷暖和沧桑。

 

徐家汇观象台自从1872年12月1日

开始进行气象观测以来,

持续到现在140多年没有中断过,

是世界气象组织授予中国的第一个百年世纪气候站。

 

二十世纪20年代徐家汇鸟瞰图

 

走廊上的气象风球的模型

风球由一号到十号代表。每一个符号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经香港及菲律宾双方协议,二至四号信号至1935年1月1日正式在港停用,改为一号及五至十号,而七号及八号符号,分别改为两个朝上三角形和两个朝下三角形。

1956年重新加入三号强风信号。由于公众经常误会5至8号代表不同强度的风力,自1973年1月1日起,天文台把5至8号信号改为八号西北、西南、东北、东南信号。

 

珍藏于馆内的风球说明书

 

走进深处的房间,

是自1873年起就矗立着的外滩信号塔的模型。

景区巡礼 | 徐家汇观象台(上海气象博物馆)· 外滩气象信号塔

 

 

一百多年前,一位信使正准备将徐家汇观象台

的中国沿海的天气预报送往各大报刊载。

正是他蹬车上路的一瞬,

推动了上海气象服务的历史,

推动了气象服务进入千家万。

 

 

这其中对于气象服务来说,

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各种气象观测仪器了。

气象博物馆中珍藏着的仪器,

不仅有徐台本身保留至今的,

更有不远千里从外国淘回来的“好物”,

它们静静地被安置在馆内,散发着古朴的气息。

 

这款温度气压计,1900年左右,原产于法国。其主要组成部分是一个抽成真空的金属盒,与盒盖中央相连的弹簧片配有立式底座,铺有老水手立像与旗帜装饰,透露出浓浓的北欧航海气息。当时主要用于放在家里进行气象观测,十分便捷。

 

这款温度气压计,1900年左右,原产于瑞士。该藏品古朴、优美的木雕形式,将水银温度计与金属盒气压计集成到了一起,简约而大方。同样用于放在家里进行气象观测。

 

1900年左右的气压计。

 

 

走过充满了时间感的古老仪器,

我们将看到这一百余年来

徐家汇观象台的历任台长

与他们所创造的辉煌成就……

 

 

龙相齐神父

龙相齐神父在徐台期间,每天接200封天气报告,75份天气预报,发布范围遍及整个中国海岸。他编绘出版了《中国之雨量》,还主编了东南亚气候图,集了国内外494个气象台站的观测记录。

 

右起第四为劳积勋神父

劳积勋神父在1896至1931年间先后三次被任命为总台长,这些年里他干了三大件事:他总共绘制了620个台风路径,对比首任台长能恩斯的台风路径更加得准确;除了绘制台风路径外,他还发明并推广了可视气象信号系统;与国际气象台建立了无线电通讯,实现了国际经度联测和精准授时。

 

劳积勋著,《620个台风路径》

 

能恩斯1886-1888年天气日记

能恩斯神父作为首任台长,不仅首次预测了台风并绘制路径图,也建立并完善了预报体系,使上海第一次拥有了气象服务。而他个人对台风研究的贡献则“首次给了观象台以科学声望”。

 

第一任台长能恩斯在1879年绘制的台风形态图

与2015年卫星云图上的台风对比

 

 

留存下的气象资料

 

我国第一部近代气象学的中文普及著作《气象同诠》

 

徐家汇观象台出版的天文年历

 

游程并未就此结束,

沿着木质楼梯一路向上,

还有有趣的互动体验!

 

游客可以亲身参与体验气象预报演播厅的互动活动,

一回“指点风云”的主持人,

亲身体验一下当气象预报员的感觉~

 

赶快来上海气象博物馆游览一番吧!俗话说纸上谈来终觉浅,不如亲眼一观观象台140余年发展的历史画卷,看一看那些重要的历史片段和发展足迹吧!

 

地址:蒲西路166号

开放时间:周六 10:00、14:00

预约制参观:关注“上海气象博物馆”微信,网上预约;详情可到徐家汇源游客中心现场



海派之源

The Cradle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