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登录

用名 *
密码 *
使用合作帐号登录

近期资讯

走进徐家汇观象台的前世今生Ⅱ

上周小编与大家共同回顾了徐家汇观象台140余年的风雨历程,了解了徐家汇观象台成立140年以来的气象发展史……今日,我们将再次回忆往昔,走进观象台的前世今生。

在徐家汇观象台140余年发展的历史画卷中,对其发生有着最深远影响的应该是历任的台长们。在当时没有任何科技手段的年代,有人已经能够相对准确的绘制风图。而中国最早的气象数据就来自徐家汇观象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来自观象台的牛人台长们吧~

 

在建台初期,天文台只有几个工作人员,到20世纪30年代极盛时期,发展到40~50人。80年中总合人数不超过100人,其中传教士20多人,中国工作人员约70人。徐家汇天文台台长(总台长)按就任顺序是:能恩斯(Marcus Dechvrens)、蔡尚质、劳积勋、田国柱、雁月飞、茅若虚。佘山天文台台长是:蔡尚质、葛式(Lud—ovicus Gau—chet)、卫尔甘。陆家浜天文台台长是马德赉。(当初徐家汇观象台是三台合一,涉及天文、气象、地磁、授时、地震、重力和大气物等科研领域。徐家汇、佘山和陆家浜三台并立,在学科和业务上进行了分工,但领导机构仍然在徐家汇。)

 

在徐家汇观象台早期研究工作中,来自瑞士的耶稣会士能恩斯神父是一位重要的人物。在来华之前,他曾在斯通赫斯特天文台跟随佩里神父学习。1873年11月29日,他来到上海,成为徐家汇观象台早期的主要负责人之一。1877年正式成为徐家汇观象台台长。

 

1879年上海遭强台风袭击,能恩斯通过分析沿海各灯塔站及周边各站的气象数据,撰写论文《1879年7月31日的台风》,分析并预报了这次台风。这是首次较为准确地作出的台风预报,拉开了中国天气预报的序幕。

19世纪,上海经常遭受台风袭击。准确绘制、测算、预报台风成为夏季预报的重点之一。他基本准确地画出了台风的形态:螺旋结构,气流由外向内,中心有台风眼。对比它和卫星云图,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差别已经不大。

 

▲能恩斯在1879年绘制的台风形态图与2015年卫星云图上的台风

19世纪,魔都结界尚未形成的上海经常遭受台风袭击。准确绘制、测算、预报台风成为夏季预报的重点之一。他基本准确地画出了台风的形态:螺旋结构,气流由外向内,中心有台风眼。对比它和卫星云图,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差别已经不大。在当时的科技水平下能出如此预报,能恩斯学霸之名当之无愧。

 

1887年10月,能恩斯因身体原因离任。作为首任台长,他建立并完善了预报体系,使上海第一次拥有了气象服务。而他个人对台风研究的贡献则“首次给了观象台以科学声望”。在他的良好开端下,徐家汇观象台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

 

与能恩斯不同,接下来的这位台长——蔡尚质,作为气象与天文的双料专家,他和前辈能恩斯一样,也拥有一个独占特技,那就是:画地图。

 

从1883年到1930年,蔡尚质把他的大半生都献给了上海的气象和天文观测。

 

上图就是有蔡尚质参与画成的《皇朝直省地舆全图》,上方的序言也由他写成。与现在地图几乎一致的轮廓,还有精确的地名标识……

蔡尚质对徐家汇观象台的努力,为其带来了经济与科技的支持,使天文台的建立与天文观测业务成为了可能。可是,作为天文专家,他在气象上的贡献并不突出。

 

 而接下来作为能恩斯助手的劳积勋神父则将气象绘测工作继续延续了下来。

 

劳积勋神父,是在徐家汇观象台的几任台长中名声最大的,上海法租界曾有一条纪念他的“劳神父路”(现黄浦区合肥路)。钱钟书夫人杨绛先生暮年写的《走到人生边上》中,也曾专文回忆幼年的自己与80岁的劳神父的忘年交———“他和大姐姐说法语,和三姐姐说英语,和我说中国话。他的上海话带点洋腔,和我讲的话最多,都很有趣,他就成了我很喜欢的朋友。”

 

 

 

620个台风路径图

劳积勋神父在1896至1931年间先后三次被任命为总台长,这些年里他干了三大件事:他总共绘制了620个台风路径,对比能恩斯的台风路径更加得准确;除了绘制台风路径外,他还发明并推广了可视气象信号系统;与国际气象台建立了无线电通讯,实现了国际经度联测和精准授时。

 

蔡尚质和劳积勋两人在天文和气象上各扬其长,将徐家汇观象台成功纳入了国际气象学的大圈子中。在他们的带领下,观象台经历了最辉煌的一段时期。

可是,随着蔡、劳两神父的逝去以及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观象台陷入了人才与资金双双短缺的困境。面对不利的形势,雁月飞和茅若虚先后接过台长的重担,他们又将作出何等贡献?

 

 

这是一枚发行于1988年的法国邮票,邮票上的人是谁?他叫雁月飞,是这本《华北东部重力加速度之测定》作者,也是徐家汇观象台的牛人台长之一,1931年正式接任徐家汇观象台总台长。在9年的任期内,他主要的贡献有以下两个:

1、  带领徐家汇观象台完成了1933年的国际经度联测

2、  与北平研究院合作完成了中国华北和西北的重力加速度测定

 

雁月飞使用荷—雁42摆 测试重力加速度

 

说完了雁月飞,该说说解放前的最后一位台长茅若虚了。他于1939年从雁月飞手中接过台长一职,1946年至1952年茅若虚担任上海震旦大学最后一任校长。

茅若虚的生平除了一些仅有的事迹留给后人追溯,其他都宛若一个谜,只有一张1946年震旦大学毕业书,书上有茅若虚的亲笔签字。

 

1946年震旦大学毕业书,茅若虚的亲笔签字

茅若虚接过台长一职的年代,恰逢最混乱的时期。从1939年至1950年,即便在二战及内战的阴影中,徐家汇观象台的员工们在茅若虚的带领下完成了如下的工作:

1、  在没有报酬的前提下完成气象观测,无一日中断。

2、  依靠意大利神父龙相齐的关系,观象台的员工躲过了日本法西斯的迫害。

3、  在日军实行无线电管制之后,茅若虚以交涉等手段保住了无线设备的使用权。

 

此外,徐家汇天文台科研成果有许多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其中,由田国柱、黄伯禄共同完成的《中国地震总表》载《徐家汇天文台观测公报》(Bull. zi ka wei,1912年),整出3700年中的6000多个地震记录,反映了3322个地震。田国柱为此获法科学院Stanislas Julian prize金。

 

《1767-1895中国大地震目录》

 

在徐家汇观象台140年的历史中,这些牛人台长们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除了他们,还有在观象台工作的员工们,他们积极努力,甘于奉献,克服了种种困难,完成观测、预报等各项任务。正因如此,才有徐家汇观象台140余年来连续不间断的观测成绩。

走过了观象台的前世今生,回顾了140余年发展的历史画卷,小编相信大家对于观象台与近代气象的发展一定有了更多的了解与认识。如果还想有更深入的了解,不如来上海气象博物馆游览一番吧!

 


海派之源

The Cradle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