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登录

用名 *
密码 *
使用合作帐号登录

近期资讯

海派之源-徐家汇源丨2019上海旅游节徐家汇源主题游线之「红色基因之旅」

2019年第30届上海旅游节(即日-10月6日)以“走进美好与欢乐”为主题,用好用足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的宝贵资源,全力打响“上海服务、上海制造、上海购物、上海文化”四大品牌,使上海旅游节成为积极传播中国文化、生动讲好上海故事的平台。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徐家汇作为上海西南版图上的核心区域,不仅拥有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更是继承了上海光荣革命精神中的强大红色基因。从徐家汇商圈到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这片4.04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积淀了丰厚的红色文化遗存、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

旅游节期间,全市将举行100项互动活动,展现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伟大成就,营造“盛世同庆”的主题气氛。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徐家汇源景区推出9条主题游线,带大家全面了解徐家汇源~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徐家汇作为上海西南版图上的中央活动区,不仅拥有中西合璧、海纳百川的“海派文化”,更是继承了上海 光荣革命精神中的强大红色基因。

“海派之源•红色之旅”红色景点授牌

 

红色象征光明,凝聚力量,引领未来。徐家汇海纳百川,汇集中西方文化,融会贯通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今日繁华的景象,成为上海四大城市副中心之一。今天,就让我们漫步海派之源开启「红色基因之旅」~

红色基因之旅

● 主要景点

百代公司旧址、钱学森图书馆、上海电影博物馆、徐光启纪念馆、土山湾博物馆、徐家汇观象台、徐汇公学旧址

● 参观时长

约4.5小时

百代公司旧址

地址:衡山路811号,徐家汇公园内

现位于徐家汇公园内的百代公司旧址,建于1921年,占地面积约192平方米,建筑面积480平方米,属荷兰式建筑风格的独立花园住宅。建筑为假三层砖木结构,清水红砖外墙,俗称小红楼。

小红楼是东方百代唱片公司亚太地区总部,也是中国唱片业的诞生地。1935年,上海电通影业公司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义勇军进行曲》在这里灌制,1949年9月24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定该曲为国歌。

整个小楼完好地保留着原来的结构和细节,雕花的木楼梯,风格各异的壁炉,都再现了当年小红楼的风采,而各个角落装饰的黑胶唱片和老式唱机,诉说着这里与音乐的一段不解之缘。

钱学森图书馆

地址:华山路1800号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9:00-17:00

门票:免费

钱学森,生于上海,祖籍浙江省杭州市临安,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是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和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

钱学森曾留学美国,师从大科学家冯·卡门,二十八岁时已是世界知名的空气动力学家。1955年,钱学森回国效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因此向前推进了至少20年。回国次年,钱学森就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

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了中国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发展建立了我国的工程控制论和系统学等学科。

钱学森图书馆于2011年12月11日钱学森诞辰百年之际,在上海交通大学徐汇校区建成开馆。

这座科学家纪念馆,先后获得了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国防教育基地等称号。这里收藏保存着61000余件钱学森珍贵文献、手稿、照片和实物,布置陈列着3000余平方米的“人民科学家钱学森”主题展览。

上海电影博物馆

地址:漕溪北路595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售票)

票价:60元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为电影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1896年,中国第一场“西洋影戏”的放映在上海举行;1913年,中国第一部短故事片在上海制作完成;1921年,中国第一部正式意义上的电影故事片在上海诞生。从此,电影在上海迅速发展,并逐渐形成了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传统和民族风格,这里先后孕育了联华、电通、新华、昆仑、文华、海燕、天马等电影企业。

1949年11月16日,上海电影制片厂在漕溪北路595号诞生,成为中国三大电影基地之一。上海电影制片厂出品了不少红色电影,如由成荫、汤晓丹联合执导,陈戈、冯喆、汤化达等主演,摄制于1952年的《南征北战》,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军事影片。还有由谢晋执导,祝希娟、王心刚、向梅、陈强等主演的历史故事电影《红色娘子军》等。

2013年6月,上海电影博物馆(简称电博)在“上影厂”原址落成开馆。电博总体面积达1.5万平方米,是一座融展示与活动、参观与体验为一体,涵盖文物收藏、学术研究、社会教育、陈列展示等功能的行业博物馆。

上海电影博物馆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华文教育基地之一。馆内呈现了百年上海电影的魅力,生动演绎了电影人、电影事和电影背后的故事,是上海电影乃至中国电影最为重要的展示窗口之一。踏入电博,你可以邂逅3000余件珍贵展品,它们清晰地讲述着百年电影的记忆脉络,完美地诠释着光影神奇魅力……

徐光启纪念馆

地点:南丹路17号(光启公园内)

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

门票:免费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明末进士,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一生为官清廉忧国忧民。他的俸禄常用以补贴图书翻译、农业训练和军事教育等。他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在数学、天文、农业、军事等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明末爱国科学家、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

1607年,时年45岁的徐光启与传教士利玛窦共同翻译的《几何原本》,被认为是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的象征之一,对中国的科学发展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徐光启致力编撰的《农政全书》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完备的农学百科全书。《农政全书》共分12门,60卷,70多万字。书中收录了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积累了数千年的耕作经验,徐光启对其分类汇编,并加入自身经验见解,撰写的文字6万余言。

他编撰的天文学丛书《崇祯历书》,奠定了中国近300年天文历法的基础,将中国天文学纳入了世界天文学的轨道。如今我们使用的农历,就是在《崇祯历书》的基础上完成的。

徐光启纪念馆位于光启公园西面,一栋名为“南春华堂”的明代建筑内。纪念馆是上海市科普教育基地、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通过文字、图片、模型、实物资料、多媒体手段等,从世界眼光、科学精神、爱国情怀、高尚情操等方面向世人展现徐光启的生平成就及后人对徐光启的缅怀和崇敬。

土山湾博物馆

地址:徐汇区蒲汇塘路55号 

开放时间:每周二至周日 9:00-16:30(16:00停止入内)

门票:免费

土山湾 T’OU-SÈ-WÈ,地处徐家汇南端,这一带原来是肇嘉浜和蒲汇塘两条河流的交汇处。1836年,时任江苏巡抚林则徐兴修水利,下令疏浚河道,将淤泥堆积在河湾处,因而得名土山湾。百年时光里,于此创办的土山湾孤儿工艺院,无意间掀开了中国近代文化史上重要的一页。

土山湾是中国西洋画的摇篮,造就了一代代艺术名家;土山湾是近代上海工艺和海派文化的源头之一,创造了中国工艺史上诸多第一;土山湾是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先导,开近代上海乃至中国风气之先。

土山湾博物馆是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馆藏珍品不胜枚举,但若论土山湾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中国牌楼”可谓当之无愧。馆内展品不仅有世界雕塑大师张充仁、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的代表作等弥足珍贵的艺术菁华,还有木塔、水彩画等文化瑰宝,展示了土山湾在近代中西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影响和历史地位。

徐家汇观象台(上海气象博物馆)

地址:蒲西路166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节假日除外)9:30、10:30、14:00、15:30

门票:免费(预约制,参观及预约场次请关注“上海气象博物馆”官方微信)

徐家汇观象台是一座集气象、天文、地磁观测等于一体的观象台,曾被誉为远东气象第一台,是中国近代气象发展历史的见证,其中包括1879年7月31日发布的中国第一个台风警报,在国际气象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是世界三大测量基准点之一。

1873年2月,法国天主教会在徐家汇肇嘉浜西岸兴建天文台,同年8月建成,是中国沿海的第一座天文台。最初的时候,这个天文台只是几间小平房,随着气象业务的发展,于1900年,在徐光启墓的东边建设新楼,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徐家汇天文台。

现在,徐家汇观象台作为上海气象博物馆,馆内展示着关于气象、天文重要的历史片段和发展足迹。其中有一份展品,向人展示着徐家汇观象台自从1873年开始的年平均温度的变化曲线,这不仅仅是一条普通的温度变化曲线,更反映了上海百年来的冷暖和沧桑。

徐汇公学旧址

地址:虹桥路68号

开放区域:汇学博物馆、汇学长廊

开放时间:寒暑假期间,每周二、四、六、日 9:00-16:30;非寒暑假期间,每周六周日9:00-16:30

徐汇公学创办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迄今已有超过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徐汇公学是近代上海最早按照西方办学模式所创立的学校之一,被誉为“西洋办学第一校”,或被称为“西学东渐第一校”,在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1953年改为公立学校,更名为上海市徐汇中学。

徐汇公学在引入近代教育制度的同时,课程设置也比较完备。除了国文课程外,它的外文、音乐、美术、科学、体育教育,在当时的中国教育界,都处于领先地位。

对于徐汇中学来说,马相伯有着多重身份,他既是徐汇公学的“校友”,又是这所学校的第一位华人校长。这位天资聪明又勤奋刻苦的学长,12岁进入徐汇公学(现徐汇中学),14岁留校任教,31岁获得神学博士学位,32岁升任校长,立志融合中西文化教育优点,主张学生必须兼顾中西学问。

马相伯的一生,无论是勤奋学习、办学育人,还是抗日救亡,都展现了其作为教育家、思想者、爱国者的信念与睿智、执着与博厚。

1900年,60岁的马相伯捐献了自己的全部家产——松江、青浦等地的三千多亩良田,作为创办“中西大学堂”的基金,并立下“慨自清廷外交凌替,一不知公法,二不习制造……愿将名下分得遗产,悉数献于江南司教日后所开中西大学堂收管,专为资助英俊子弟资斧所不及……自献之后,永无反悔”的字据,规定该产业供作中西大学建成后的学生助学金。他觉得中国的落后不是因为军事,而是落后在教育上,其爱国心和致力于教育救国的心可见一斑。

救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救国。即便烽烟战火无情,这位百岁老人的爱国之心却从未改变。1931年,九一八事变时,91岁高龄的马相伯深感国难深重,为救亡呼号奔走,发表《为日祸告国人书》,主张“立息内争,共御外侮”,呼吁全国团结,一致抗日。他还亲自挥毫作榜书、对联义卖,筹得资金全部支援抗日义勇军。面对国土沦丧,山河色变,马老手书“还我河山”,他的爱国精神感召国人,被赞为“国家之光,人类之瑞”。

马相伯在晚年曾题写“汇学”二字,一为学校简称,二为办学之道,意蕴古今传承,东西汇通。因此,徐汇公学具有鲜明的海派教育特征——“中西汇通,兼容并包”。

海派之源

The Cradle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