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登录

用名 *
密码 *
使用合作帐号登录

近期资讯

精彩回顾 | 发、泡澡、全家福……海派年俗你知道多少呢?

百年土山湾、百年天主堂、百年天文台、百年藏书楼、百年大牌楼、百年典籍、百年名校、百年电影、百年音乐……这些珍贵的历史人文遗存,交融分布在上海中心城区绚丽的明珠——徐家汇,见了中国“最早看西方”的文明进程,也展现了上海徐家汇人文集聚、史迹荟萃、商贸繁荣、交通和畅的魅力。

与海派文化相识相逢,和经典时尚相依相伴!每月的最后一个周六,让我们身处徐家汇源的大气场中,共同见一座伟大城市的历史,圆一次领略徐家汇美丽风情的观光梦,走一回探究海派文化策源地的寻源道,结一个让经典与时尚相交融的海尚缘。

  

本月的汇游徐家汇活动在雨雪纷纷中再次拉开了帷幕。临近春节,年味渐浓,本次活动的主讲人将带领游客们走进上世纪的徐家汇,体验老上海的年味。

 

主讲人:孙琴安。学者,作家。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教授,室主任,上海文史馆馆员。李白学会、杜甫研究会、徐志摩学会顾问。

 

徐家汇是上海中西文化融合较早的地区,这里的年俗各式各样,呈多元状态,既有中国各地年俗文化的交汇,又有中外年俗文化并存的影子。以徐家汇老城区为例,特别是徐镇老街和华山路商业街,几十年前徐家汇的年俗记忆:老街、老虎灶、老照相馆、老宅等,串联起一幅中西结合的海派年俗生动图景。

 

现在过年似乎并没有太大的讲究,无外乎一家人吃个团团圆圆的年夜饭。而孙琴安教授讲过去过年是有讲究的,首先要干干净净的过年,男士要剃头发,女士要烫头发。孙教授回忆他小学时,大年三十只放半天假的妈妈,一边烧饭一边排队等发店叫她去烫头发,而他则被拜托帮忙看炉子。

 

要干干净净过年,除了发当然还有洗个澡。以前不像现在家家都有浴室,淋浴、泡澡都很方便。但那时候只有在华山路上的公共男女浴室,过年时,大人们拖家带口一起去洗澡,也是现在无法想象的热闹景象。

 

满载着许多老上海人的儿时记忆的华山路,生活中需要的一切几乎都能在这条街上解决,小吃店、电器店、缝纫店、还有照片中能看到的光明家具店……

 

华山路上的同兴菜馆

 

华山路菜市场

都说华山路上商铺林立,但过年最忙的却是小菜场。孙教授提到中国传统当中没有小菜场,大多是及时贸易,就是摆在路边的小摊,直到上海开埠后,小菜场被从西方引进,逐渐形成如今的模样。

 

完菜后就要准备这年夜饭了,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餐不仅丰盛还很花功夫。孙教授说以前没有普及燃气,都是烧煤球炉的,很多菜都要煮,两只煤球炉都不一定来的及,但家里要用热水怎么办?这时候就要去“老虎灶”泡开水了, 当年徐镇老街上就有不少老虎灶,这应该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一样了。

 

老虎灶:“老虎灶”起源要早于19世纪70年代,最初盛行老虎灶的时候还没有煤、煤气等方便的燃料,所以大概是为了节省成本,就有了这么一个专门热水的地方,还附带茶水。

 

说到年夜饭,那时候过年免不了也去照相馆拍照。这源于上世纪知青上山下乡,家人难得一聚,过年团圆时,要一起拍一张全家福合家欢。这照相的技术是19世纪传入中国,清朝时有不少神态各异的黑白相片流传下来。那时十分稀罕新奇的西方事物,如今也成为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了。

 

华山照相馆 

除了照相以外,当时看电影也是一件很时髦的事情,当时谈恋爱的年轻人,年初一能弄2张电影票,可以说是路道老粗额。衡山电影院还是建国后上海自己建造的第一座电影院,由陈毅题词的。

 

孙琴安教授所提到的年俗中,无论是发烫发、菜场、照相馆,还是听上去很中国风的老虎灶,其实都是舶来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都逐渐融入进了我们的生活,成为了必不可少的传统之一,这就是上海“海纳百川”的胸襟。

 

在听完孙琴安教授讲述的上世纪徐家汇年俗的故事后,在纸艺大师朱立群诙谐的介绍和教授下,开始了有趣的“巧手纸艺”的互动环节。

现场十分热闹,不论大朋友还是小朋友都乐在其中,不少游客也是特别心灵手巧,让手残的小编看得十分羡慕呢~

彩鱼材料包在徐家汇源游客中心有;有兴趣的游客,也可以到朱立群纸艺工作室(徐家汇社区文化中心内  地址:上海市徐汇区南丹东路109号),体验纸艺的乐趣。

 

活动结束后,讲解员带领大家去到了修缮后再次开放的徐家汇天主堂。雨雪天气,却仍有不少游客前来参观。

 

 

 

  不知大家是否意犹未尽~徐家汇源景区将于每月最后一个周六,向广大市民、游客奉献“汇游徐家汇”系列活动,敬请关注“徐家汇源景区”微信公众号参与预约吧。


海派之源

The Cradle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