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登录

用名 *
密码 *
使用合作帐号登录

近期资讯

我和徐家汇丨讲述人:淳子

淳子

淳子,原名李淳,上海藉作家、主持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文艺编辑、复旦大学海派文化研究社社长。著有《旗袍》《上海闲女》《余音袅袅》等著作和七百多万字影视作品。获得国家级、省市级、行业级各类奖项五十多种。

 

 淳子作品一览  

《与名人约会》远东出版社

《名人访谈》上海人民出版社

《白天睡觉的女人》东方出版中心

《上海闲女》文汇出版社

《张爱玲地图》汉语大词典出版社

《张爱玲城市地图》人民文学出版社

《前天》四川人民出版社

《上海老房子》上海辞书出版社

《点点胭脂红》上海辞书出版社

《上海才子》(与宋路霞合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玻璃电台》学林出版社

《上海留声)(与陈钢合著)文汇出版社

《上海格调》(与胡伟立合著)上海辞书出版社

《旗袍》上海辞书出版社

《口红》上海辞书出版社

《民国风雅》安徽文艺出版社

 

我和徐家汇——旧梦

一日,指挥王永吉说,我领你去看陈逸飞的《海上旧梦》。片子才剪出来,还没有混声。一干人坐在徐家汇上海电影制片厂的白楼里。那里早先是法国圣衣会修女的宿舍。

歌星毛阿敏也来了,她被指定演唱片中的主题曲。银幕上身着旗袍的女子,像梦,像回忆,歌然而至。随着她的绣花鞋,镜头穿越了外白渡桥、苏州河、城隍庙茶楼、龙华寺庙、徐家汇天主教堂;“文革”了,教堂的十字架被扔进火里,神父和修女一脸的惊恐……

陈逸飞坐在三轮车上,车轮碾过石子路。这是陈逸飞自己花钱铺的,没有什么道理,就是觉得应该有这样一条颠簸的小路。陈逸飞不是演员,不是道具,不是旁观者,他是卡尔维诺笔下的都市漫游者,在镜像里,叙述着一桩一桩的历史事件。

样片放完了,人们习惯地靠在罗马式落地窗前,或抽烟,或窃窃私语。春阳落在窗台上,慢慢地移动着。

1994年,《人约黄昏》开拍。原著是徐訏1936年的小说《鬼恋》。故事发生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弄堂里。陈逸飞再次选择了徐家汇天主教堂。冬天,近黄昏,剧组的车子停在教堂门前。

名模张锦秋扮演的女主角身穿旗旗坐在人力车上,经过徐镇老街的石子路,进入教堂。风乍起,吹起了旗袍的一角。

第一个镜头顺利完成。

按照台本,第二个镜头是:远远地,可以望见徐家汇天主教堂尖顶的剪影。月光下,女子的皓齿如宝剑的寒光,脸色凄白如纸,丝袜,高跟鞋,衣服太薄,身子更薄。女主角与记者约定:下个星期,第一个月夜,在此见面。女主角说完,倏忽消失在重重暗影里。记者伫立在街角,怅然若失地望着女子遁形的方向——斜土路。

陈逸飞说,要等月亮升上来,最好是一弯新月。

我和扮演记者的香港演员梁家辉坐在一辆吉普车上。过了晚饭时间了,还是不见月亮。车上没有暖气,我们都穿上了棉大衣。

陈逸飞以画家的视角来审视每一个镜头,没有平庸的用光和画面,也没有人为调度的场景,他执拗地等待着。将近十点了,那一轮“三十年代的月亮”依旧没有出现。陈逸飞拉开车门道:“你们先回酒店休息,我和副导演再等等。”这一等,就是半夜。

第二年,张艺谋来上海拍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摄影是法国留学回来的吕乐。之前,他已经与导演黄蜀芹合作了《画魂》,对民国上海的影像和徐家汇一带已有心得。然而张艺谋是陌生的。筹拍期间,他和吕乐日日泡在徐家汇藏书楼里,翻阅《申报》以及上千张的老照片。日后,看电影《哈利・波特》,便想起在藏书楼爬在梯子上找书的场景。

那日在片场,饰演黑帮老大的李保田在镜子前嘀咕:“这长衫短了,短了,该是盖住脚面才好呵。”于是,我们又去藏书楼翻检老照片,果然如此。几日后,片场再遇李保田,但见他撩起修改了尺寸的长袍,志满意得。

曾经,坐在建国饭店的行政楼,看徐家汇的车水马龙。徐家汇藏书楼,因为修地铁,被挖去了一块。据说,挖去的那一块是哲学部分。哥特式天主教堂的尖顶,陷落在巍峨的高楼广厦之中,不再刺破青天,至高无上,硬是做成了街道中一个见证城市开埠的建筑雕塑。

那一帯的房子,清水红瓦,被岁月托在那里,一托便是一百多年。旧是旧了,可它的好看全在那些斑驳里了。

 

 

 

本篇文章出自《我和徐家汇》

(版次 2014年5月第1版)


海派之源

The Cradle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