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登录

用名 *
密码 *
使用合作帐号登录

近期资讯

海派之源·光启未来丨聆听有声诗文《我在徐家汇写电视剧》,这里有缘分有灵感

百年徐家汇有声诗文集萃

蜚声海内外的徐家汇,得名于明代著名科学家、军事家徐光启。其著作和思想,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学术理论的深厚功底,更因善于吸收和借鉴近代西方先进科学和哲学理念,形成了中西方文明交汇下“开放包容”的海派文化所特有的内涵和精神。

徐家汇因西学东渐第一人的徐光启而开中外交流之先河,因西学东渐第一校的徐汇公学而执文明开化之牛耳,因西学东渐第一地土山湾而兴文化互鉴之风气,成为上海文明的起源地、海派文化发源地。

值此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徐家汇街道特推出《海派之源·光启未来丨百年徐家汇有声诗文集萃》,旨在以语言艺术和诗歌文学的形式,传承和弘扬徐光启“兼容并蓄、勇于进取”的时代精神,丰富徐家汇文化生活的内容和品质。


我在徐家汇写电视剧(节选)


作者:王丽萍

一个能让人想念、回忆、难忘、絮絮叨叨的地方,就是好地方——比如,徐家汇。嗯,闪回到1997年至1999年间,我跟上海的影视公司合作拍摄电视剧《岁月如歌》《夫妻冤家》,合作公司安排我住的地方,是上海的气象宾馆。

那个宾馆,位于徐家汇的天主教堂边。于是,白天我在屋里写作,写累了,趴在窗台上。旁边是所学校,课间的时候,学生们在操场上跑来跑去,好欢乐;上课的时候,隐隐约约还传来歌声……孩子的声音,真是好听啊!

人啊,对陌生城市了解的第一步,往往是从你住的地方开始的。

所以,1999年我们全家调来上海后,我就在上影厂对面的漕溪北路上,租了一间二室户的房子。因为那时对我来说,在上海熟悉的地方,就是徐家汇。

生活是很有意思的。我租的是二楼,一楼的邻居家养了条大狗,一开始还冲我叫啊叫的,时间一长, 我趴窗台看它,它就安静地看着我,两两相望,很有默契。从公寓出门进门,门房间的阿姨永远会客客气气问你一句:“回来了?吃过了?”遇到上海体育馆有演唱会,我就在那边上转啊转的,里面的人唱得如火如荼,我在外边一样听得如痴如醉。

不知不觉,从陌生到熟悉,从紧张到自如,从不安到习惯,生活就这样慢慢踏实了下来。女儿从市四中学读到了南洋模范中学,又从那里考上了大学;我也渐渐适应了上海的点点滴滴。有趣的是,我会常常在徐家汇附近遇上亲朋好友。上海这样大,徐家汇这样大,能时不时地遇见,一定是好的缘分。

一次,我在天钥桥路的邮局里碰见导演黄蜀芹老师,我在前面排队,她在后面,我轻轻走过去让她排前面,她怎么都不肯……还有一次, 在徐家汇的地铁站里,我边上站着郑大圣导演,我们就一起等车,有一搭没一搭地聊天,我们俩曾经合作过电视剧《女子公寓》。还有一次,我在南丹路的一间理发店,碰见演我电视剧《2000年我们结婚》里的演员吴静,好吧,我们就一起剪发,一起说着附近的小肥羊火锅……更巧的是,有回张芝华老师约我在徐家汇的“红宝石” 蛋糕店见面,张芝华说,约你在这儿,一杯咖啡加一块鲜奶蛋糕,不到二十块钱,就算互相请客也没有负担。哈哈,原来她也住附近……

有好吃的东西,有熟悉的街道,有可爱的朋友……我们对住的地方还能有多大要求呢?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就会像一棵树,慢慢地扎根、生长,开出美丽的花朵。

2010年,我写了一部电视剧《双城生活》,说的是一个北京女人和一个上海男人的爱情故事,可当初给男主角取名字的时候,我咬着笔头“吭哧吭哧”想了半天。

有一天早晨,我在衡山路上的凯文咖啡馆写作,透过落地玻璃窗,看见车子徐徐开过,散步的人儿悠闲地走过,自行车铃声“滴铃铃”飘过……嗯,有了,男主角就叫“徐嘉惠”。

这,是不是一个地方赋予我的灵感呢?有首歌名叫《我在人民广场吃炸鸡》,那么,我则是“在徐家汇写电视剧”。


海派之源

The Cradle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