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登录

用名 *
密码 *
使用合作帐号登录

近期资讯

阅读徐家汇·公益导览丨第十期「寻访西学东渐遗迹」触摸中西方文化

建筑可阅读,街区可漫步,徐家汇(ZIKAWEI),正是这样一处值得你细品慢读的海派文化之源——文明璀璨的百年积淀,使其至今珍存着以“徐家汇”命名的天主堂、天文台、藏书楼等经典建筑,更孕育了中国的百年名校、百年电影、百年音乐……每月第一、第三个周六上午9:30,【阅读徐家汇】公益导览与您相约徐家汇源,探访历史人文印记,解读海派文化精髓。

阅读徐家汇·公益导览9月活动时间表

 

本期主题:寻访西学东渐遗迹

时间:2018年9月22日9:30(周六)

集合地点:徐家汇藏书楼(漕溪北路80号)

活动介绍

❶ 主要景点:徐家汇藏书楼(外观及一楼门厅)、徐家汇圣母院旧址。
❷ 参观时长:约30-40分钟。
❸ 每人每号限预约一个名额;预约名额有限,约满为止。

活动小福利

预约成功并且如约参加的游客,现场签到时每人将获得徐家汇源景区护照一本,参观结束后,别忘了请工作人员在“护照”上加盖景点纪念章噢!

报名方式

①文末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②长按下方二维码报名


关于“西学东渐”之源  

●第一位与徐家汇结缘的西方“文化人”

第一位进入徐家汇的西方学者是谁,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个西方“文化人”,却与徐家汇有着不解之缘,他就是利玛窦。

●第一位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

利玛窦,他与徐家汇的“开山之人”徐光启的渊源可谓流芳百世。二人合译的《几何原本》,被认为是西方科学传入中国的象征之一,对中国整个科学发展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中国最早的世界地图就是由利玛窦所绘的《万国图志》,后由李之藻出资刊行,曰《坤舆万国全图》。该图将亚洲东部居于地图中央,使中国成为该图的中心,这种布局在中国地图学中沿用400年,开创了中国绘制世界地图的模式。

《坤舆万国全图》

●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除利玛窦外,还有很多西方文化人士来到徐家汇,数百年里,一系列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出版、慈善和宗教机构在此次第兴建,继而成为海派文化的策源地。他们不远万里带来了不朽的文化,也向世界传播了中国古老的内涵。

文明远来,我心相知,触摸东西方文化,伴随他们的足迹,探寻过往的历史。

徐家汇藏书楼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徐家汇藏书楼,曾名徐家汇天主堂藏书楼或汇堂石室,是上海最早的宗教图书馆。

1847年,耶稣会修院由青浦横塘迁至徐家汇。是时,耶稣会传教士在居住所专辟三间建“修士室”收藏宗教图书,提供会士参考阅览之用,自此形成徐家汇藏书楼的雏形。

1852年,为拓展藏书保管和阅览的空间,天主堂老堂东北侧新建馆舍,原平房改建成两层楼房,并在神学院教室和藏书楼东侧新建三层耶稣会住院,又称神甫楼。光绪年间,原神学院教室和藏书室建筑拆除,神学院移至耶稣会住院顶层,而藏书室则移至耶稣会住院东北侧,重建了一幢上下两层的藏书楼。

徐家汇藏书楼早期收藏汇集了十七、十八世纪中西交流的丰富资料,除了向中国传授西方机械、测绘、历算、水利、数学、军事制炮与铳炮技术等实用科学成就外,还向欧洲介绍了中国文化、习俗、儒学、伦理道德、艺术等,是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的结晶,奠定了欧洲汉学研究的基础。

徐家汇藏书楼 

地址:漕溪北路80号

一楼门厅开放时间:周一至周六9:00-16:30

门票:免费


圣母院旧址

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圣母院由耶稣会传教士薛孔昭发起,于1843年在青浦横塘开始建立。1864年迁至徐家汇附近王家堂。1868年,拯亡会、献堂会等陆续在徐家汇耶稣会住院附近建立修院,总名徐家汇圣母院。

圣母院办有徐汇女子中学、启明女校,分别招收教中、教外学生。学校包括小学到高中,除中文外,兼授英、法文和其他课程。

圣母院还设有聋哑学堂、幼稚园和育婴堂,聋哑学堂是上海最早开办的残疾人学校。有一修女专门教授学生,演习口讲笔写,颇有成效。

圣母院女工作坊内设刺绣、花边间、裁缝作坊等,其生产的刺绣、花边等,为各界所欢迎,并远销海外。

现大楼建于1926年,为原徐家汇圣母院仅存的主体部分。建筑为欧式建筑风格,五层钢筋混凝土结构。上世纪末修女迁至浦东唐墓桥天主堂后,大楼出租,现为上海老站餐馆租赁使用。

现收藏展示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古董”和两列深具历史意义的火车车厢,一辆由德国汉诺威车辆厂于1899年制造的97318公务车,曾为慈禧太后宫廷坐车;另一辆由俄国叶卡捷琳车辆厂于1919年制造的97431特种车,是宋庆龄外出的专用列车。

圣母院旧址

地址:漕溪北路201号

开放时间:周一至周日 10:00-11:00;14:00-16:30

门票:免费


本周末,让我们一起走进徐家汇源,寻访那些西学东渐遗迹


海派之源

The Cradle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