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登录

用名 *
密码 *
使用合作帐号登录

近期资讯

朔风起,万物藏,立冬知气象

 

暑期时,小编还在为大家做暑期攻略,而如今一眨眼的功夫,却已到了冬天。近日,“立冬”悄然而至。

 

立冬,是24节气的第19个节气。天文学上把“立冬”作为冬季的开始,按照气候学划分,我国要推迟20天左右才入冬。24节气是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根据地球在黄道(地球绕太阳公转轨道)上位置变化而制定的,又分为12个中气和12个节气。

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国际气象界,二十四节气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二十四节气是农历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说是最早的天气气候预报。由此可知,其实在没有任何科技手段的年代,有很多大触们都已经能够准确的预测气象了。而中国最早的气象来自徐家汇观象台,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来自观象台的几位气象大神吧~

 

1873年2月,法国天主教会在徐家汇肇嘉浜西岸兴建天文台,同年8月建成,是中国沿海的第一座观象台。最初的时候,这个天文台只是几间小平房,随着气象业务的发展,于1900年,在徐光启墓的东边建设新楼,就是后来举世闻名的徐家汇天文台。

 

▲最初时只有几间平房的天文台

 

▲新建成的天文台

 

同年9月,名为能恩斯的神父被派往上海,负责在徐家汇观象台建立地磁业务。他于11月29日抵达上海。1876年,能恩斯成为观象台第一任台长。

 

1879年上海遭强台风袭击,能恩斯通过分析沿海各灯塔站及周边各站的气象数据,撰写论文《1879年7月31日的台风》,分析并预报了这次台风。这是首次较为准确地作出的台风预报,拉开了中国天气预报的序幕。

19世纪,上海经常遭受台风袭击。准确绘制、测算、预报台风成为夏季预报的重点之一。他基本准确地画出了台风的形态:螺旋结构,气流由外向内,中心有台风眼。对比它和卫星云图,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差别已经不大。

 

▲能恩斯在1879年绘制的台风形态图与2015年卫星云图上的台风

1887年10月,能恩斯因身体原因离任。作为首任台长,他建立并完善了预报体系,使上海第一次拥有了气象服务。而他个人对台风研究的贡献则“首次给了观象台以科学声望”。在他的良好开端下,徐家汇观象台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时代。

 

 

而接下来作为能恩斯助手的劳积勋神父将气象绘测工作继续延续了下来。

 

劳积勋总共绘制了620个台风路径,对比能恩斯的台风路径更加得准确。除了绘制台风路径外,他还发明并推广了可视气象信号系统;与国际气象台建立了无线电通讯,实现了国际经度联测和精准授时。

在劳积勋与其他台长们的带领下,观象台经历了最辉煌的一段时期。

 

如今,观象台作为上海气象博物馆,再次为世人展示了关于气象的那一段段历史与故事,在风雨沉浮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

 

徐家汇观象台是一座集气象、天文、地磁等于一体的观象台,曾被誉为远东气象第一台,中国唯一的百年气候站,是中国近代气象发展历史的见证,其中包括1879年7月31日发布的中国第一个台风警报。在国际气象史上有着较高的地位,作为世界三大测量基准点之一。

徐家汇观象台自从1872年12月1日开始进行气象观测以来,持续到现在140多年没有中断过,也是世界气象组织授予中国的唯一一个百年世纪气候站。

 

▲徐家汇观测场记录的1873年到2016年的年平均温度

 

▲徐家汇气象站气温逐年演变(1873-2011)

 

博物馆中收藏陈列着的小型气象仪器,是馆方自世界各地收集而来,做工精致,且极富年代感。19世纪初法国的折叠式红水温度计、19世纪中法国的垂直气压计、19世纪末英国的菲茨罗伊气压计/温度计/风暴瓶,20世纪初法国的雕花气压计/温度计、瑞士的自记气压计……还有非常有趣的体验,游客可以亲身参与体验气象预报演播厅的互动活动,做一回“指点风云”的主持人,亲身体验一下当气象预报员的感觉~

 

地址:蒲西路166号

开放时间:周六至周日 10:00、14:00

预约制参观:

1.关注“上海气象博物馆”微信,网上预约;

2.至徐家汇源游客中心现场预约(蒲西路166号—1)

 

 

二十四节气作为早期的天气预报,是我们祖先长期总结天文、气象与农业之间相互关系而创造出来的。所以除了气象以外,在天文方面也有很了不得的能人。这位在天文上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人就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徐光启。

 

徐光启

徐光启(1562-1633年),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明末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因其官职及出生地,徐光启也常被尊称为“徐阁老”、“徐上海”等。徐光启是中国明代著名科学家和“西学东渐”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是我国第一位引进西方科学技术的爱国科学家。

 

 

《崇祯历书》

 

1629年,北京发生日食,钦天监推算的日食时间与实际情况不符,预测时间早了半个小时开始,又迟了半个小时结束。在封建时代,日月食被看成有关国家的兴衰治乱,受到高度重视。崇祯皇帝龙颜大怒,下旨修历,并命徐光启为督领。徐光启以67岁高龄亲临指导、进行测验,最终编撰成了篇幅浩瀚的天文学丛书《崇祯历书》,将中国天文学纳入了世界天文学的轨道。如今我们使用的农历就是在《崇祯历书》的基础上完成的。

 

1633年,徐光启病危不起,此时《历书》的绝大部分都已审定完成了。因为是在崇祯年间编写的,故名《崇祯历书》。

全书共有137卷,吸收了当时西方先进的天文学和数学思想,从而破除了传统天圆地方的观念,极大的提高了日月食和其他天文计算的精确度,奠定了后300年天文历法的基础,在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如今位于光启公园内的徐光启纪念馆,就是为了纪念明代科学家徐光启而建立的,馆内展有徐光启生平以及明清刻本《农政全书》、《崇祯历书》等一大批珍贵资料。

 

地址:南丹路17号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 9:00-16:30

 

 

立冬

明·王稚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海派之源

The Cradle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