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登录

用名 *
密码 *
使用合作帐号登录

近期资讯

精彩回顾 | 汇游徐家汇《忆徐汇“高人”爆重阳“新料”》

重阳节历来是中国传统的佳节,敬老爱老,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重阳节还有一个崇尚,就是“老有所为”。真所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历来传颂着这样的故事,而在徐家汇历史上,也有两位老有所为的“高人”:徐光启69岁编写《农政全书》、马相伯60岁创办震旦学院,重阳节当日观众们不仅领略了他们挑战自我、不惧艰险、老当益壮的生动故事。同时也了解了重阳的典故由来,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历法有了全新的了解,更品尝到了由上海老站厨师长亲自的重阳糕点,真可谓值此佳节,欢聚一堂。

徐家汇,见了中国“最早看西方”的文明进程,也用中西交融、富有创造的海派文化,丰富着中国传统民俗,为时代带来新风尚。由龚礼,薛勇两位先生在晴朗的午后在圣母院旧址圣爱厅为我们娓娓道来,本期的主题是 忆徐汇“高人” 爆重阳“新料”。

活动在龚礼先生铿锵有力的话语声中拉开帷幕。龚先生本次为大家带来了故事《老有所为看徐汇》,讲起了少年徐光启如何在不经意中透出其满腹的才气,到仕途的艰难险阻并未让这位伟人退却,次次科举锲而不舍,终于厚积薄发,在中年考取进士,而后搭起中国与世界的桥梁。

在徐光启考中进士前,他认识了传教士利玛窦,这次会面开阔了徐光启的思想。而后徐光启突破重重阻碍,与利玛窦一同翻译了欧洲数学的基础——《几何原本》。而到了他69岁,已经花甲之年的徐光启告病返乡,冠带闲住。此时他不顾年事已高,继续试种农作物,同时开始搜集、整资料,撰写农书,后人在他逝世后6年,刻板付印,并定名为《农政全书》,实现了他毕生的心愿。

讲到马相伯时,谈起先生当年近古稀之时,不忘莘莘学子,出资租下了徐家汇老天文台东边一座小楼,其旧址就是现在的徐汇区第二中心小学,开始筹办大学。先生为大学取名震旦学院,“震旦”是梵文,意思是“中国的曙光”。讲到此处龚先生抚掌拍扇,为马相伯毁家办学,义不容辞,坚持这份执着,而感到深深地敬意。

重阳节是人人皆知的中国传统节日,但是,重阳节究竟从何而来?从何时成为传统节日?重阳节为何要敬老?又为何要登高?历来都是传说众多、真假难辨。

上海历史研究专家、上海市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薛勇先生首先讲到农历九月初九两阳相重,故叫“重阳”,因为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重阳节又是“老人节”。

薛勇先生说到我国古时候民间传说重阳节登高可以避灾,而在一些少山、没山的地方,因“糕”和“高”谐音,就想出了一个办法,一块具有象征意义的糕,还会在上面插上小旗,称为花旗糕,表示登“高”消了灾。这也就是重阳节的传统美食——重阳糕了,而除了消灾之说,重阳糕还有祝愿儿女“百事俱高”的美好含义。而重阳糕上的旗子还有旗开得胜,也就是占领高地的意思。

由此后人在重阳节这一天,还有吃“重阳糕”的习惯。那是由于没有山的地方无高可登,有人就由登高想到了吃糕。以吃糕代替登高,表示步步升高。因为专在重阳吃,就被命名为“重阳糕”。唐时,因为刘禹锡在诗的时候不敢用“糕”字,以致重阳节又多了一个典故,叫“题糕”。《邵氏闻见后录》载:“刘梦得作《九日》诗,欲用‘糕’字,以《五经》中无之,辍不复为。”这样,才被宋祁开玩笑说:“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中一代豪。”

 

岁岁敬老,今又重阳,在“海派文化策源地”徐家汇源,隆重邀请大家相遇说“高”——不仅有老上海历史研究高手、专业讲故事高手,最后还请出海上厨艺高手,为大家奉献高级点心技艺,给大家带来全新的体验!

上海老站以海派菜肴著称,其海派点心尤其是海派糕团继承传统又有创新。 上海老站饭店的厨师长史凯,以其高超技艺,运用经过创新的海派传承技艺,将色彩、造型、工、用料奇妙组合,巧手海上风情浓郁的重阳糕点,与众人分享海上精品、菊香美味。并且在现场还和两位同事,一同为大家展现了“重阳糕”的流程,现场惊喜不断,所有人都翘首以盼,都渴望一睹风采。

在亲眼见大厨精美的“重阳糕”之后,在现场工作人员的派发下,观众们不饱了眼福,还享了口福,为厨师长高超的厨艺,纷纷竖起大拇指点赞。

现场还准备了精致的“重阳糕点”,给观众们带回家,和家人一同分享。

活动最后,观众们在景区导游员的带领下参观圣母院旧址。

相聚重阳,体验多多。各位游客听了故事和演讲,看了厨艺和精品,一定都获满满。品味生活美好,享受惬意时光,徐家汇源的每个景点,都浮现着那些难以忘怀的生动面容,他们创造的故事,时至今日,任然敲动着每个人的心扉。

之后的日子里~徐家汇源景区将于每月最后一个周六,向广大市民、游客奉献“汇游徐家汇”系列活动,敬请关注“徐家汇源景区”微信公众号参与预约吧。

 


海派之源

The Cradle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