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登录

用名 *
密码 *
使用合作帐号登录

近期资讯

我和徐家汇丨讲述人:董月光

汇集才思灼见,感受海尚气场。《我和徐家汇》邀沪上闻人学者、能人巧匠,讲故事、溯根源、话神奇。描绘海派文化策源地之美,讲述“我”和徐家汇故事情缘。

董月光

董月光,1992年起任徐汇中学语文教师。曾参加2009年《每周广播电视》举办的“我与广播有一段缘”征文比赛并获一等奖2011年获得上海广播电视台、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主办的“我和外滩”有奖征文一等奖。近年来,在《文汇报》《新民晚报》《金色年代》《每周广播电视》和《家庭教育报》等报刊上发表百余篇文章。多次获得沪港澳新四地城市中学生阅读征文大赛“优秀指导老师”称号。


我和徐家汇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有幸在徐汇中学任教。徐汇中学创建于1850年,是近代上海最早按照西方办学模式所创立的学校之一。学校名师辈出,治学严道。卓有成就的学生难以计数,遍布世界各地。我教授初中语文,并担任班主任一直到退休。退体后,一次去徐家汇办事。这么多年来,徐家汇的寸寸土地、鳞次栉比的建筑似乎已和我的生活融成一片……

繁华的港汇恒隆广场对面就是徐汇中学,好熟悉的美丽校门。我亲眼看见它由一扇小门变成今天的大门。透过大铁门、能够看见一棵参天茂密的百年银杏和操场绛红色的跑道。1918年落成的崇思楼,集法国古典神韵和古希腊艺术风格于一体,她在风风雨雨中陪伴着徐汇中学,经历了百年沧桑。校园绿树掩映,鲜花丛中矗立着一座“马相伯纪念碑”。每天,很多学生和老师都会在经过他的身边时伫足瞻仰。

记得150周年校庆时,我曾帮助筹办,接待过已故徐汇公学(现徐汇中学)第一位华籍校长马相伯校长的孙女。近九十岁的她精神矍铄,为人豁达乐观、亲切随和。

那天,她径直走进办公室,走到我的电脑桌前。我猛抬头,发现她微笑地看着我,急忙起立。我忙不迭问:“您自己来的!没有人陪?”

她拍拍我,笑盈盈地挺直了背。“放心,我能行!”她昂起头,又有点得意地问我,“你看我的套裙好看吗?”“好看,好看!”我上下打量着这位热爱生活的老人,连声赞道。她是专门来为校庆捐钱的。办完事,我挽着她的胳膊走出学校大门,送她上了出租车,并交给驾驶员出租车资。几天后,收到她的一封信,她把车钱又原封不动寄还给了我。当年马相伯校长“毁家兴学”,家风就这样延续着。

走着走着,看见了东方商厦,忽然又想起多年前的一件小事。她是我学生的家长,很漂亮的妈妈。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她的儿子上预初,在我班上。他个子很小,眼晴很大。

一日,妈妈来接儿子放学,给我一个信封。她红着眼圈说:“老师,我要去南非了。这里的300元是给儿子读电脑班用的。我去南非工作,您帮我多照看儿子吧。”她一口气说完,冰凉的手抖着握住我的手。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只是眼晴发酸。

她走后,我打开信封,很简单的几句话:我走了,孩子拜托给您了。这300元请您一定留下,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原来她当时的一番话,是怕我不收啊!当时300元不是小数字。第二天午休时,我找到“大眼睛”,搂着他瘦弱的肩膀,陪他到东方商厦里的银行存了这300元,并把银行卡小心放到他的手心里。我对他说:“这是你妈妈临走前留给你的,需要的时候可以取。”“大眼晴”抬头望着我,我轻轻把他眼晴里溢出的泪水抹去。

沿着肇嘉浜路,我穿过绿树成萌的徐家汇公园。远远看到了衡山电影院。记起学校常组织学生去观看学生场,我们班主任就像鸡妈妈带着一群小鸡。尤其是穿马路时,总是在马路中间展开手臂拦着汽车,一边对着学生催促:“快快跟上……”唯恐伤了一个孩子……

我忽然想再去看场电影。正仰头看电影的场次和片名,忽然从柜台里面冲出一个三十多岁的女工作人员,紧紧抱住我,还撒娇似地大叫:“老师,我想煞依啦!”

定晴一看,哦,上天啊,她是我的学生!她很喜欢我,所以她犯了错,即使我说她,她红了眼圈,但不会哭。可是她上课时常左顾右盼,招人说话。实在无奈,我只好把她放在第一排一一我的眼皮底下。上课时,我时时刻刻都用余光盯住她,分分秒秒告诉她,我决不放弃她。

“董老师,嘿嘿,我马上要读大专啦!”她紧紧挽住我的手臂说道。真的?这下轮到我激动了,我抓住她的手说:“好好读,好好读!”她当年也许不是成绩优异的学生,可现在她是一名努力上进的员工。

看完电影,华灯初放。静谧的衡山路两旁的法国梧桐静静伫立,灯光的碎影撒在人行道上。天上繁星点点,令人陶醉。

啊,徐家汇的夜魅力独特。我又一次轻轻走过……

本篇文章出自《我和徐家汇》

(版次 2014年5月第1版)

《我和徐家汇》


海派之源

The Cradle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