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登录

用名 *
密码 *
使用合作帐号登录

景区巡礼

徐家汇藏书楼 | 汉外词典,沟通中外跨文化交流的桥梁

中国历史上,跨文化交际从古至今一直延绵不断,丝绸之路的开辟、印度佛教的传入、鉴真和尚的东渡、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皆是中国古影响深远的跨文化交际过程。明末清初以来,随着西方传教士、学者、外交官、商人的入华,中西文化交流进入了一个重要阶段,语言的学习和文字互译也成为人们必须解决的基本问题。因此,以汉语为源语(source language),英语或其它语言为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而编纂的汉外语言词典成为在华传教士的一项重要工作,曾陆续诞生了多种汉外词典,为中外交流了交际与沟通的语言文字工具。

汉外词典类的早期著作

明清之际来到中国传教的耶稣会士,认识到了掌握汉语对传教的重要性,于是开始学习中国官话和各地土话,展开了欧洲人最早的对汉语的系统学习和研究,早期的汉外辞典也大多出于传教士之手。

现存最早的词典类的著述大概可以追溯到耶稣会士罗明坚(Michele Ruggieri)和利玛窦(Matteo Ricci)编写的《葡汉字典》,成书于16世纪末,现有稿本藏于罗马耶稣会档案馆。

《汉字西译》

此后比较有影响力的作品有圣方济各会士叶尊孝(Basilio Brollo)的汉拉字典《汉字西译》,大约编纂于1694年;法国汉学家傅尔蒙(Etienne Fourmont)编写的汉语语法书《中国官话》,出版于1742年;以及法国汉学家小德金(Chretien Louis Joseph De Guignes)的《汉法拉字典》,出版于1813年的巴黎,是第一部印刷出版的汉洋字典。

圣方济各会士叶尊孝于1684年来到中国,翌年即在广州开始编写汉拉字典,第一部完成于1694年,以部首为序,录汉字7000多个,第二部完成于1699年,以读音为序,字9000余。两部字典现存16种抄本。由于前辈的字典往往使用葡语、西语,多有不便,所以叶尊孝选择了教会的通用语——拉丁语来编写字典,对后来的学者影响巨大。

《汉法拉字典》

受当时印刷技术的限制,在欧洲印刷使用大量汉字的图书成本太高,所以类似《汉字西译》这样的著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仅以抄本的形式流传。1808年,法国汉学家小德金,奉拿破仑皇帝御旨编写汉法拉字典。在帝国强有力的支持下,他以《汉字西译》为蓝本,于1813年完成出版了欧洲第一部印本的《汉法拉字典》,造就了一部里程碑级的著作。

《汉法拉字典》

在徐家汇藏书楼的藏品中,有1723年抄本的《汉字西译》和1813年巴黎初版的《汉法拉字典》,都是难得一见的珍品。


马礼逊与《华英字典》

马礼逊与中国助手

马礼逊(Robert Morrison),英国人,是第一位赴华传教的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他来华后的第二年即1808年,就开始着手编写《华英字典》的工作,并于1815年出版了该书的第一卷,书名为《字典》。这卷是马礼逊按照嘉庆年间的《艺文备览》英译的,汉、英对照,按汉字笔画排列。第二卷的第一部分在1819年出版,书名为《五车韵府》,根据音标按英文字母编排。1820年续出第二卷的第二部分,在附录中把汉文书写体按拼音分别将楷书、行书、草书、隶书、篆书、古文六大类列出。第三卷于1822年出版,书名为《英汉字典》,内容包括单字、词汇、成语和句型的英、汉对照,例句都有汉译。整部字典在1823年出齐,共有六大本,合计4595页,前后历时十五年。这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部英汉、汉英字典巨著,成为中国英汉、汉英字典的嚆矢。

《华英字典》

马礼逊在编纂《华英字典》时,坚持认为学好一种民族的语言,必须了解这个民族的历史文化背景。因而,在《华英字典》中富含对中国各派宗教哲学及神话传说、礼仪和风俗习惯、著名历史人物的介绍,对中国学校教育及科举制度的评价,甚至包括对中国天文学、音乐戏剧的引介,堪称中国文化的百科全书。《华英字典》的出版不仅为西方人,尤其是来华传教士学习中文了便利,还使得中国文字和文化更进一步被欧洲人所认识,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同样有着重要的意义。该书出版后,受到欧洲各界尤其汉学界的普遍赞誉,并很快风靡欧洲大陆。《华英字典》的出版无意中揭开了中国现化出版的序幕,催生了中国第一个现印刷出版机构的诞生。因为《华英字典》的印刷,中国输入了第一台现化的印刷机,第一次用中文铅活字排版,并使用机器印刷,开创了中文图书采用铅活字排版、机械化印刷的现出版历史首创。


中国大百科《利氏汉法辞典》

20世纪30年,匈牙利辞典编撰者马骏生(Eugène Zsamar)于徐家汇藏书楼(Bibliotheca Zi-Ka-Wei)开始致力于《利氏汉法辞典》的研究工作。抗日战争期间,马骏生提出了一个惊人的设想,计划把中文词汇以百科全书的方式,编辑成包括匈牙利语、英语、法语、西班牙语以及拉丁语在内的五种外语辞典,以适应中外交流之需。

20世纪50年初,《利氏汉法辞典》的编撰工作在台湾启动,1987年1月,经传教士Claude Larre和时任法国驻台文化专员Michel Deverge发起,法国利氏辞典协会(Association Ricci du grand dictionnaire français de la languechinoise)正式成立,其初期宗旨为《利氏汉法辞典》的编撰工作募集资金。经过50多年的不懈努力,《利氏汉法辞典》2001年在巴黎出版问世,利氏辞典协会的角色也随之从编撰项目的主持人转变为辞典的所有人。在致力于不断完善和扩充这一独特知识宝库的同时,还肩负起促进中欧交流的使命。

《利氏汉法辞典》

其实,在《利氏汉法辞典》完成前已出版了多部阶段性成果。1976年出版了缩略版《汉法综合辞典》,编者随后致力于汉字词源的开拓工作。20世纪八十年末,巴黎和台北的利氏学社借助计算机,建立起一个庞大的辞典数据库。出版了顾赛芬(Séraphin Couvreur)神父的《法汉辞典:汉语最常用的惯用语》《古汉语辞典》及戴遂良(Léon Wieger)神父的《中国字:词源、字形与词汇》。中国出版的多部辞典为利氏辞典书面语和口头语的编写了参考。

 

《利氏汉法辞典》共分七册,约九千页,共13500个汉字及30万个词组,是唯一录汉字古典用法、书写方式与现用法的辞典。在辞典录的13500个汉字中,有2000字可追溯到甲骨文、金文,辞典中对于汉字的演变,包括书写体的转变、文字的用法和字义的演变暨在古籍中的含义均作了说明。《利氏汉法辞典》涵盖两百个学科(天文、太空、化学、生物、金融、法律、哲学、艺术、文学等),每个辞条由一个字或多个字组成。词组的注解均分列出现汉语的用法以外,还有古典、科技方面的用法,还对中国的世界观、宇宙观,特别是在天文、音乐、星象(五行、历法等)等方面较为关注。法国利氏辞典协会携手北京商务印书馆于2014年出版了中、法对照简体版一卷本《利氏汉法辞典》。

 

2015年,利氏协会向徐家汇藏书楼捐赠《利氏汉法辞典》,这项可以说发源于藏书楼的文化项目,经过几十年漫长的岁月,其成果又回到藏书楼,也是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精彩的一笔。


海派之源

The Cradle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