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登录

用名 *
密码 *
使用合作帐号登录

景区巡礼

海派之源-景区巡礼丨《甘薯疏》,徐光启的这本农业界“武林秘籍”曾经救人无数~

景区巡礼

探众多遗存典藏,道熠熠文脉情理。“景区巡礼”栏目,将为您呈现徐家汇源景区“海派文化之源”的个性桥段与场景一一感知经典的人、事、物、景,见证中西文化交融为上海带来的文化积淀与气质滋养,品味独特魅力,领略奇妙意境。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明末进士,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他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在数学、天文、农业、军事等领域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被誉为明末爱国科学家、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

其实,徐光启在编著农业百科全书——《农政全书》之前,曾为推广本地和外地的高产作物及救灾备荒,撰写过《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三种农业相关书籍。其中,《甘薯疏》是我国最早关于甘薯栽培和加工利用的一部专著, 为研究甘薯早期传播的历史、中国农业史,提供了重要的史料。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像甘薯这类高产作物,自明代万历年间传入中国后,在历史上与明、清两代的人口激增有着重要关系。

在《甘薯疏》中,徐光启全面总结了在上海试种甘薯的经验,系统介绍了甘薯的栽培技术,归纳出“传种”“种候”“土宜”“耕治”“种栽”“壅节”“移插”“剪藤”“收采”“制造”“功用”“救荒”等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做法,称为“松江法”。

1607年,徐光启回上海守丧三年。第二年,江南遭受水灾,稻谷颗粒无收,大量群众食不果腹  ,忍饥挨饿。目睹严重灾情,徐光启心急如焚,为此苦思冥想解决办法。正巧,他碰到一位从福建莆田来的客商,告诉他福建出产一种叫甘薯的植物,产量比稻麦高几倍。徐光启听后,欣喜若狂,决心在上海地区试种甘薯。

由于甘薯适宜于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种植,此前在上海无人种植。徐光启是上海种甘薯的先行者。为了种好甘薯,他不仅博览中外古今农书,总结前人的经验,还身体力行,早出晚归在田间进行种植实验,记录下了不少关于作物生长的笔记,并与古代农书相结合,精心总结,最终甘薯试种大获成功,使得甘薯“主粮化”,解决了当时群众温饱的问题。

1613年起,徐光启还把甘薯种植地图往北方推进,三度把甘薯引种到天津。这种“南种北引”,表现出徐光启对农业生产的一种先进思想,即通过人类干预的措施,培育出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性。

自《甘薯疏》问世后,流传极广,不但在中国国内广为流传,还一度传到了日本、朝鲜等国。现在,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甘薯生产国,产量占全世界的百分之八十三。

现在,对农学感兴趣的市民游客,可以前往徐家汇光启公园内的徐光启纪念馆,通过多媒体互动来体验种甘薯的过程。

徐光启纪念馆

地点:南丹路17号(光启公园内)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6:30

海派之源

The Cradle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