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派之源-景区巡礼丨从河流到道路,“水陆两栖”肇嘉浜实力见证车水马龙~
景区巡礼
20世纪30年代的肇嘉浜
说到上海的母亲河,黄浦江和苏州河自然是顺理成章。而在上海市区曾经也有一条非常重要的河浜,贯穿东西,这就是肇嘉浜。
上海县城濒临黄浦江,河浜密布,素有“有舟无车泽国”之称。上海旧城区主要干浜有五:肇嘉浜、方浜、薛家浜、陆家浜及西洋泾浜,都是黄浦江的支流。19世纪中叶,肇嘉浜是一条碧波荡漾、岸柳成行的通航河道。上海县城内及周边的许多商贸活动以及货物集散都要通过肇嘉浜,物流通商意义重大。
上海旧县城水道示意图(黄线部分为肇嘉浜)
肇嘉浜蜿蜒十余公里,东起朝宗门(今大东门) ,从郎家桥入水门,引黄浦江水横贯上海县城,西出仪凤门(今老西门)水门南下,流至斜桥、罗家湾(又称卢家湾)直奔徐家汇的蒲汇塘。
肇嘉浜入城后在登云桥分出支流二:南折一支流经中心河桥、西仓桥,迤东南过亭桥、凝和桥入薛家浜;北折一支过穿心河桥、红栏杆桥、西马桥入方浜。这二支是城厢南北流向的中心河(又名穿心河),为城内肇嘉浜、薛家浜、方浜之经,以肇嘉浜为干河组成水路交通网,通行舟楫。肇嘉浜是当时县城入松江府的运粮内河。
徐汇区历史河道示意图
随着商业发展,交通频繁,人口剧增,直接、间接影响着上海县城的河浜。首先陆路交通渐渐发达起来,许多土路、便道逐步发展成为大道。
为方便出行,当时居住在肇嘉浜两岸的居民建桥若干。其中,1919年北洋政府上海护军使何丰林强将公署所设路段命名为“丰林路”,此路上所修建跨越肇嘉浜的桥被命名为“丰林桥”。1928年1月“丰林路”改名为枫林路,“丰林桥”改名为枫林桥。新中国成立以后,1954年填没肇嘉浜时,将“枫林桥”拆除,此后桥虽不在,但“枫林路”留存了下来。
1937年的徐家汇路(图中右侧肇嘉浜几近干涸)
肇嘉浜北侧道路为徐家汇路,南侧道路为斜徐路,20世纪50年代填浜筑路后,两条路的大部分成为肇嘉浜路的路面,只留东端一小段还保留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