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用名 *
密码 *
使用合作帐号登录

 

海派之源-景区巡礼丨这本“工作日志”,竟成为欧洲了解中国的第一手资料

徐家汇藏书楼的部分藏书

 

徐家汇藏书楼收藏汇集了十七、十八世纪中西交流的丰富资料。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关于徐家汇藏书楼藏书《英使谒见乾隆纪实》的小故事,现在就让我们一探究竟吧!

西方人所作英国使节马戛尔尼

觐见乾隆皇帝的漫画

 

18世纪末为开拓中国市场,英国国王乔治三世派遣以乔治·马戛尔尼为首的英国外交使团访华。1792年9月使节团乘船远航,1793年抵达中国,9月14日马戛尔尼在热河谒见乾隆。1794年1月使团启程归国,9月回到伦敦。

 

这支百余人的使团包括军事、数学、地理、绘图、航海等各方面的专业人才,他们对途中的所见所闻都进行了详实地记录。

 

使节团副使斯当东将大家的“工作日志”整理成了《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书中不仅有使团谒见乾隆的全过程,还详细记载了在中国的各种见闻,包括人口、资源、税收、军队装备和国家行政效率等,并配有一整册铜版画插图,此书一度成为了当时欧洲对中国观察的第一手资料。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1797年版,三卷

《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提及了诸多关于清代社会生活的内容,大致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精耕细作的农业活动,其次是百姓日常生活,最后是描写沿海沿江的渔业活动以及纤夫、水上人家的水上生活。

书中记载道:在江南地区一块窄小土地上,一农夫一手执犁一手撒种,土地耕作得非常精细。在种庄稼的土地上看不到一株杂草,让英国人感到惊讶不已。

 

由此,使节团认为中国农民都特别勤劳,他们的身体因长期劳作而黝黑结实,愿意在每一块土地上投入许多人力物力,一家几口同时出动耕种也是常有的事情。

 

关于日常生活方面的内容,在书中的篇幅就更多了,而且内容也更为广泛,衣食住行样样皆有。穷人和富人之间穿衣方面的差别(尤其是女性服饰),记录得十分详细。

使节团的主要交通工具是帆船,因此他们对于沿海沿河情况非常熟知。

 

对于沿海沿河城市、小镇的情况,他们记述道:无论在小镇还是大城市,高高的围墙将区域严严实实地包围起来,里面没有西方人想象的高塔、寺院,就连比较漂亮的大屋也很少发现,多数都是简陋的矮小平房。

在城市之中,贸易非常繁荣,货物琳琅满目。人们安分守己,忙于自己的生活,对于新事物持有非常强烈的好奇心,总是会不自觉地走上前去围观看个究竟,使节团经常遇到被围观的情况。

-  TIPS  -

徐家汇藏书楼
地址:漕溪北路80号
*建筑内部修缮中,暂不开放
徐家汇藏书楼收藏汇集了十七、十八世纪中西交流的丰富资料,中西文化互相交流在此拉开序幕。
在西方向中国传授机械、测绘、历算、水利、数学、军事制炮与铳炮技术等实用科学成就的同时,中国也向欧洲介绍了中国文化、习俗、儒学、伦理道德、艺术等传统文化。在这过程中形成的种种文献资料,是中西文化碰撞和交流的结晶,奠定了欧洲汉学研究的基础。
景区文创产品特别推荐

“ZI-KA-WEI”号沙船船模

沙船始于唐宋时期,曾是上海江河海岸的一道风景线,为上海港和上海城市的发展和进步作出了贡献。1990年通过的上海市市标,正是以市花白玉兰、沙船和螺旋桨三者组成的图案。

刻在沙船模型上的“ZI-KA-WEI”是“徐家汇”三个字用上海话发音的拉丁文音译,从海派之源起锚扬帆,象征平安亨通。

长按识别上方二维码,即可跳转进入景区微店。


海派之源

The Cradle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问卷调查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