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用名 *
密码 *
使用合作帐号登录

 

海派之源-景区巡礼丨徐汇公学分院制治校严谨,是“中国各种学堂之标准也”


《徐汇公学章程》

 

徐汇公学办学严谨,纪律严格,是“中国各种学堂之标准也 ”。与当时国内一般的本土学校不同,作为一所由西方耶会士开办的教会学校,徐汇公学除了分级之外,还有种与众不同的组织制度——起源于法国公学的分院制度。

由于年长的学生与年幼的学生行为习惯不同,加之教内学生平日需要举行各种宗教庆典仪式,长期与日渐增多的教外生混杂一处也不方便,徐汇公学领导终于决定建立“分院制”。中学程度的学生编入上院,教外学生则编入中院。同时,每个院又按人数多少、年龄大小,分为甲、乙两班。
依照分院制度,学生们集中到班级教室上课,课后则各自返回院中。各院都有自己的自修室、寝室、图书馆、膳堂和操场。各院设有主任,主要负责训育工作。这种颇具特色的监学制度,给当时的公学子弟们留下了校规极严的印象。

徐汇公学的学生活动

据1921年就读于徐汇公学的傅雷先生回忆说,早上起床后,刚漱洗完毕,就列队到自修室去自修。自修时,学生们“不得自由谈话、自由行走、自由授受,必先得监学之允准而后可,不然,谴罚随及。即得准矣,亦不过一二句,一二次而已,多则又将被却于监学”。除了规定的日期可以交谈外,平时只许静默,等到早上7点多,学生们一起进食堂用餐。
然而吃饭也有一套规矩,学生们先是静静地站在餐桌旁边,等到早就端坐在食堂高台的监学摇响小铃后,大家才能坐下来开吃。吃饭时,须戒除一切不规则之举动,须先吃素菜,后吃荤菜,不允许自带食品到食堂。早饭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吃完,到了时间,监学的小铃一摇,没有吃完的,也得赶紧排队去操场。晚上自修到9点钟,就要熄灯睡觉。

徐汇公学 1930年

本文内容节选自《西学东渐第一校·从徐汇公学到徐汇中学》

-  TIPS  -

徐汇公学旧址

地址:虹桥路68号,徐汇中学内

*建筑修缮中,暂不开放

 

徐汇中学(始名徐汇公学)于1850年创办,是近代上海最早按照西方办学模式所创立的学校之一,被誉为“西洋办学第一校”,或被称为“西学东渐第一校”。
徐汇公学由天主教传教士南格禄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创办,因开办时奉圣依纳爵·罗耀拉(St Ignatius of Loyola)为主保,故早期称圣依纳爵公学,又因地处徐家汇,亦谓徐家汇公学,简称徐汇公学,是天主教在中国创办最早的教会学校之一。1932年改名为上海市私立徐汇中学,仍由天主教会主办。1953年改为公立学校,更名为上海市徐汇中学。
著名教育家马相伯(1840-1939)毕业于该校,1871-1874年担任校长。
现存崇思楼,1918年落成,是徐汇公学唯一留存建筑,外立面为砖石结构,内部以木结构为主,共四层,属法国文艺复兴建筑风格,1994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优秀历史建筑。201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海派之源

The Cradle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问卷调查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