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登录

用名 *
密码 *
使用合作帐号登录

景区巡礼

海派之源-景区巡礼丨孤本手迹照片实物首次亮相“一个人的电影史”

郑君里(1911年12月6日-1969年4月23日),曾用名郑重、千里,出生于上海市,祖籍广东省香山县(现更名为“中山市”),中国演员、导演、编剧,毕业于南国艺术学院。

来过上海电影博物馆的观众对他一定不会陌生,在“大师风采”展区里,他正跟赵丹说戏,那时的眉飞色舞和澎湃激情,全部融化在《林则徐》的影像里。

在《乌鸦与麻雀》的复原场景中,他端坐摄影机后,专注却也放松,镜头里那些最优秀演员们最使他放心。

《乌鸦与麻雀》摄制场景

上海电影博物馆里一动一静的两组塑像,是郑君里给我们最直观的感受。他热情似火,正如陈荒煤所回忆:每每谈到一个银幕形象的再现时,他会热情地向你描绘那个角色的一切,甚至自己不禁作出手势和动作来,眼睛闪出兴奋的光亮。他笃定沉潜,恰如夏公(夏衍)对他勤于笔耕、埋头著述的肯定:他是既从事创作,又研究理论的多面手,在中国戏剧电影界是并不多见的。

他的名字,写在《一江春水向东流》《乌鸦与麻雀》《宋景诗》《聂耳》《林则徐》《枯木逢春》等等经典电影的片头。而更早之前,他则是演员表里的常客。

“联华”时期的郑君里(郎静山摄)

 

翻开郑君里的老相册,你会发现他是一位面目清朗的英俊小生。经过“南国”的戏剧训练后,他步入影坛,送到友联公司的看样照片定格着他19岁的青春洋溢。对于郑君里而言,那可能是一段表演实践与理论研究迸发火光的韶华岁月。《野玫瑰》《火山情血》《人生》《大路》《奋斗》《迷途的羔羊》里的表演,一幕幕都是他演技的经验积累。

郑君里送到“友联”公司的看样照片

郑君里与阮玲玉

 

他还 “土法炼钢”,翻着英汉、俄汉词典,一词一句的抠出《演员自我修养》《演技六讲》。他还是成为最早翻译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理论体系的人之一,也是中国电影表演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上海电影博物馆“一个人的电影史——纪念郑君里特展”,创新性地采用双展联动的形式,通过艺术创作展和肖像图片展两个部分,回望郑君里先生的生命历程,展品中有大量孤本手迹、旧时罕见照片以及相关实物,90%以上系首次与观众见面。

著作等身

 

都说怀旧是一种缺席后的想象补偿,对郑君里的怀感,更多的是今昔对比后的敬重,他对表演本体和电影民族化的不断思考和实践,对于当下电影创作与研究仍然意义非凡。

一个人的电影史

 

“一个人的电影史”不是简单的人生梳理和史物堆叠,而是对君里先生在创作与人生中之精、气、神的展示,是对他在时代转折与民族精神关照下的艺术创作之再思考。其力量,希望可以直击心灵。

《林则徐》海外宣传杂志

 

在1959年庆祝建国10周年的献礼片中,郑君里执导的《林则徐》《聂耳》不同凡响,从全国选送的22部影片中脱颖而出,被安排在一头一尾放映,故而有了“红烧头尾”的佳话。

《聂耳》套色木刻版海报

 

两部电影之所以取得如此成就,离不开电影人的努力。在“一个人的电影史——纪念郑君里特展”中,特别展示了《林则徐》《聂耳》的两组创作文献。今天有幸看到当时的部分资料,可以清楚地了解两部影片凝聚了多少电影人的心血,根据这些文字材料可以想象导演郑君里以及剧组成员是以多么严谨的态度来对待电影创作的。

《聂耳》工作照

有关清廷仪式及服装问题

 

电影《林则徐》在拍摄之前也对清朝礼仪和服装等细节处进行了深入了解,这种专业严谨的精神令人敬佩。根据这些文件,我们也可以一窥电影背后的有趣故事,比如有关礼仪所提意见中写道:“道光召见军机大臣时,发脾气摔烟具是不妥当的。道光召见军机始终都坐着,在殿上走来走去也是不妥当的。言语中带脏字如‘他妈的’也不够好,以上都有失皇帝的尊严和礼节。希望能改。”

长达18米的年表墙

年表墙以实物与文字结合的方式

讲述郑君里的一生

 

“一个人的电影史”是对上海电影人的再一次注目,旨在通过回溯历史,能够使上海电影史与中国电影史的书写更加完整和鲜活。

《我观幽兰》

TIPS

 

上海电影博物馆 

地点:漕溪北路595号 

交通线路:地铁一号线、四号线(上海体育馆站)

开放时间:周二至周日9:00-17:00(16:30停止售票),周一闭馆

门票:60元;身高1.3米以上、年龄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以及全日制本科及以下学历学生凭有效证件30元;70周岁及以上长者,以及身高1.3米及以下或6周岁及以下儿童(须有成人陪同)均可免票。

“一个人的电影史:纪念郑君里特展”

展期:长期

展出地点:上海电影博物馆

海派之源

The Cradle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