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

登录

用名 *
密码 *
使用合作帐号登录

景区巡礼

徐汇公学旧址 | 从蹒跚学步到百年学府,看“汇学足迹”如何贯通中西文化走廊

徐汇公学创办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的历史。徐汇公学是近代上海最早按照西方办学模式所创立的学校之一,被誉为“西洋办学第一校”,或被称为“西学东渐第一校”,是天主教在上海开办最早的洋学堂之一,几乎与上海开埠同步,可以说在上海乃至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1953年改为公立学校,更名为上海市徐汇中学。

位于徐汇中学崇思楼一楼的汇学博物馆,忠实记录了这座百年名校的辉煌过往。迎面而来的汇学足迹馆,以文字档案、图片资料和实物展示的方式,生动地再现了“汇学”160多年间的点滴足迹,如张伯达老校长的办公桌、上下课时敲的铜钟、装订书本的压纸机……

汇学博物馆之所以能够收藏如此多的珍贵文物,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便是自徐汇中学建校以来,校址从未变动过,一直在徐家汇这片沃土上续写新的历史篇章。


圣依纳爵公学→徐汇公学→私立徐汇中学

晚清的上海,水灾连绵,难民无数。为收容无家可归的难民子弟,1850年,耶稣会士南格禄创办了一个小型的读经班,这所属于天主教耶稣会士创办的教会学校,被命名为“圣依纳爵公学”,后来,因学校地处徐家汇,故而改名为“徐汇公学”,这便是徐汇中学的前身。

晁德莅和南格禄一样,都是值得敬仰的汇学创始人,在其担任校长期间,学校的规模逐渐扩大,招生范围越来越广,课程也越来越多样化,他对学校的制度创设和规模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932年,徐汇公学改制为私立徐汇中学,原先的高等小学与汇师小学合并后,形成了初高中“三三学制”。中国籍耶稣会士张家树担任了中学时期的第一任校长。张家树本人就是徐汇公学毕业的校友,在校就读期间成绩非常优秀。


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基因

徐汇公学是当时上海唯一一所用英语、法语、拉丁语多种外语教学的中学,可谓首屈一指。学生们的课余生活更是丰富,中西话剧、西洋乐队、体育赛事……应有尽有。

当时的徐汇公学被誉为“沪地教会中学之冠”“各种学堂之标准也”,北洋政府大总统徐世昌曾亲自为学校题写匾额“名媲汤南”,寓意学校对传播西学做出的贡献,可以与汤若望、南怀仁这两位伟大的传教士相媲美。

学校当时还光荣地承担并出色完成了接待从法国来访的霞飞将军的任务。

抗日战争期间,学校收容大批无家可归的难民,并为他们提供食宿。曾任教汇学的饶家驹神父当时还开辟了上海的“南市难民区”,被誉为“中国的辛德勒”。

解放后,新时代的汇学蓬勃发展,生物、物理、化学实验设备齐全,足球、田径等体育活动丰富多彩。1950年代还招收了众多海外归来的华侨学子,为学校注入新的活力。

传唱了百年的校歌,仍是汇学人耳熟能详的旋律,虽然歌词随着时代的变化重新填过,但曲谱始终未变。努力、刻苦学习,学贯中西,亦是不变的汇学精神。


馆藏珍贵文物复现汇学历史

张伯达校长曾在这张老式西洋办公桌前办公。

汇学图书馆各时期的印章。

上海解放后第一任市长陈毅亲自签发的姚民定副校长的任命书。

装订书本的压纸机,装订时将纸张压紧,再用针线把书装订起来就方便多了。

私立徐汇中学时期的学生成绩单。

学校160年校庆时印制的校史书,学校特别邀请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教授编写,书名为《西学东渐第一校》。它在梳理学校发展历史的同时,也展望了学校更美好的未来。

 

徐汇公学旧址(崇思楼)

地址:徐汇区虹桥路68号

开放区域:汇学博物馆、汇学长廊

开放时间:寒暑假期间,每周二、四、六、日 9:00-16:30;非寒暑假期间,每周六周日9:00-16:30

交通:地铁1/9/11号线,徐家汇站20号口出,步行2分钟可达


海派之源

The Cradle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