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用名 *
密码 *
使用合作帐号登录

 

海派之源-景区巡礼丨《几何原本》汉译本:奠定中国近代科技兴起的第一块基石


徐光启(1562-1633),字子先,号玄扈。上海人,明末进士,官至太子太保、礼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徐光启是一位沟通中西文化的先行者,为17世纪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徐光启与利玛窦合译的《几何原本》——奠定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兴起第一块基石。

《几何原本》

《几何原本》(希腊语:Στοιχεῖα)又称《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所著的一部数学著作。它是欧洲数学的基础,总结了平面几何五大公设,被广泛认为是历史上最成功的教科书。

徐光启与利玛窦

徐光启认为“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此书未译,则他书俱不可得论。”

1607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和徐光启合译《几何原本》,是以德国人克拉维乌斯校订增补注释的拉丁文本《欧几里得原本》(全书十五卷)为底本而翻译的。《欧几里得原本》是克拉维乌斯在《几何原本》原版上加了注释的版本。

第一次翻译外国书,无疑会有许多困难。利玛窦在《几何原本》序中就提到了翻译难度极大。徐光启的翻译也是三易其稿才完成。

合译期间,徐光启几乎将全部业余时间和精力都扑在《几何原本》的翻译上。自万历三十四年秋至三十五年春(1606-1607),在长达半年多的时间里,徐光启每天下午前往利玛窦的住所,利玛窦逐句讲述,他逐字记录,碰到不明之处,总是虚心地询问,直到弄通为止。回到家里之后,他还要将记录的稿子加以整理、修改、润色,时常工作到深夜。

 

《几何原本》卷一第一题

在译著过程中,利玛窦发现“中文当中并不缺乏成语和词汇来表达我们所有的科学术语”。“几何”一词,在汉语体系古已有之并有几重含义,可以表示多少、若干,用于询问数量或时间。正是徐光启与利玛窦一道,将“几何”作为专业数学术语引入了汉语体系并沿用至今。

 

《几何原本》卷一第四十七题

最终,徐光启和利玛窦使用清晰而优美的中文体裁合译了《几何原本》前六卷,这是中国最早翻译出版的西方科学书籍,由此开始引进西方近代数学基本理论体系,为中国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奠定了第一块基石。

《几何原本》卷四第五题

该译本第一次把欧几里德几何学及其严密的逻辑体系和推理方法引入中国,同时确定了许多我们耳熟能详的几何学名词,如:点、直线、曲线、直角、锐角、钝角、三角形、四边形等,不但在我国一直沿用至今,还影响了日本、朝鲜等国,影响深远。梁启超称赞《几何原本》的翻译“字字精金美玉,是千古不朽之作”

《几何原本》前六卷出版后,便成为我国近400年唯一的定本,历代数学家从未有过任何非议,这在当时世界上也是一件罕有的事。

这个译本不但是阿拉伯世界以外的第一个东方译本,而且与西方许多国家的初译本来比较,无论从时间上还是从质量上也都毫不逊色。例如,俄罗斯、瑞典、丹麦、波兰等文字译本的出现分别晚至1739、1744、1745和1817年。

 

【小贴士TIPS】

利玛窦(1552-1610),意大利人,第一批阅读中国文学并对中国典籍进行钻研的西方学者之一。1611年万历皇帝破例准许利玛窦葬于北京西郊的藤公栅栏,使其成为首位葬于北京的西方传教士。

克拉维乌斯(1537-1612),欧洲著名天文学家、数学家,著有拉丁文注释本《欧几里得原本》。他还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老师,主持编制了格里高利历。

 

 


海派之源

The Cradle of Shanghai-style Culture

问卷调查
关注微博
关注微信